「那麼要當學者就無法搞一些單純對本地社會有用的研究嗎?」我道。
「這也未必,當你年過五十,著作等身,『垃圾』成堆,有了個『教授』銜頭,又發覺升校長無望,你便可以安心專注搞些對本地社會有用的研究了。」
「對了,時間可能是長了點,但到那時候,學者都算是能把所學用於本地社會,對嗎?」
「這也不見得,這些『教授』現在不就當了政府中央政策組 的高薪智囊,當了公民黨 的榮譽軍師嗎?但結果都是一塌糊塗。」
「那你認為在香港當學者就是不能對本地社會有用嗎?」我開始咆哮起來。
「唉!年輕人,覺悟罷!中國讀書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把救國成為讀書的唯一目的,結果搞了千幾年,在救國方面可謂一無事處,我們現在不是只落得一個金玉其 外,貪污腐化,『豆腐渣』、『毒奶粉』充斥的屁國?在學術方面,就更加是一敗塗地,口裏說得天花龍鳳,但肚裏連一套『土產』的政治學或社會學理論,可以跟 歐美眾多理論比併一下的都沒有。年輕人,要救國,不如先認真讀讀書罷。」
言救生
之前也跟同學談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我們談論的問題是為何研究人員/教授們都不喜歡做本地的研究.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因為研究員的動力其中一項是有沒有共鳴者或談論對像,而香港讀論文(社會科學)的人很少,讀得明的更少,會把論文的結論用於現實的,我不知道了...
回覆刪除如果你寫了一篇文章,沒人看,沒人明,我想那是很discourage的. 香港人口不算多,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不算多,做某個field的人我想也不會多吧. 會看或會看得明你寫的論文的人,不會多,那還有動力寫嗎?
另一方面,如果寫的是global一點的問題或在一些international journal出版, 讀者數量相對會較多吧? 也許會較容易找到共鳴者吧.
Julian Chan
P.S. To 割禾青, 我想你是我的中學同學吧? geog+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