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Breakazine Vol 21 - 《誰抽了海洋的水》]
There is no more system of reference to tell us what happened to the geography of things. We can only take a geoseismic view … Things no longer meet head-on; they slip past one another.- Baudrillard, 1987 p.126
「增加土地供應」在近年內成為政府、發展商與政黨共同分享的關鍵詞,認為是解決現時社會上居住及人口問題的萬靈丹。然而,我們應要清楚想想,究竟當我們說應該「增加土地供應」時,其實意味著什麼?
開發4%的輕盈與沉重
如根據政府的如意算盤,未來20年內希望開發近4,500公頃的香港土地,即若全港4%的土地。這4%的面積,說出來感覺好像很輕盈,其實內有相當沉重的真相。
這意味著我們的城市範圍將會擴充17.4%,約兩個半九龍半島的面積;意味著我們需要進一步填海以製造千多公頃的土地;要向新界徵取近2,000公頃的農地,佔現有農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意味著要向非原居民進行十多次的殺村,現時廿多萬低下層寮屋戶人人自危;郊野地帶進一步被發展入侵,由新界西北的濕地帶(如南生圍、豐樂圍)一路開發至新界東部西貢內的郊野公園範圍內 (如白腊、白沙澳、深涌等),一些我們所珍貴的自然環境。如果我們輕易接受了這好像毫無代價的「增加土地供應」說法,也意味著認同了以上所有開發的合理性。
人口估算合理化開發?
可能有人會說:「未來人口真的有這麼多的增長,開發也是無可避免的事。」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想我們也應該有權問一個問題:我們的城市還應該出現人口過千萬的彭漲及密度嗎﹖官方人口估算下2039年將有890萬的人口 (現已修改至2041年有847萬),會比現時再多140萬人口,估算如是就等於我們要接受及不作改變嗎﹖人口增長問題不應是先以人口政策解決嗎?
再者,我們看到政府十多年的未來人口估算都出現「樂觀性高估」,如99年曾經估計2011年將有830萬人口,以合理化各種房地產及土地開發。近十年的經驗是香港只有30多萬的人口增長,而隨著零雙非政策我們將會減少每年若3萬人口增長,究竟我們如何可以估算到30多年後竟然還可多140萬人口? 香港會爆發另一場的嬰兒潮﹖似乎,我們「科學」的官方人口估算比小說還要科幻。
我們不知為何被置於一個沒有基本知識的基礎底下討論土地問題:政府一直不願公開實際政府仍然在市區內擁有多少土地儲備,只見到賣地表內及政府空置的土地像一匹布般長;我們不斷將市民推往私營房地產市場的房屋政策合理嗎﹖將34% 的房屋土地分給丁屋、45%撥作私樓,只留下21%的土地作公屋,土地錯配(而非不足)是導致我們居住問題的主因嗎?
我不明白,若果以啟德新發展區的模式,每9.2公頃的土地面積就能令3.4萬安居樂業,即開發多380公頃已經可以滿足到140萬人的需要,為何又需要開發多4,500公頃內的2,500公頃作房屋發展。這種高估背後的理由,我想也是相當明顯——合理化更多土地開發令發展商繼續在城市中進行炒賣的地產發展,與居住需求無關。我們何時才能實現一些最卑微的發展標準,如以「棕土優先發展」(brownfield first)的可持續土地發展原則,先使用貨櫃場、停車場之類的已破壞土地作滿足城市真正需要?
將反映現實的數字收藏,只是框在香港「地少人多」、「農地荒廢」的印象裡討論問題,增加土地供應的說法就此不徑而走。這為我們帶來了如Baudrillard所描繪的後現代深淵:我們失去了基本地理認知作參照,只能浮游在純粹的象徵與符號的話說世界裡,的確是不知所云。
詳細數字,請參考本土研究社的相關報告(forthcoming):
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community
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