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地圖何止一紙趣味,董啟章《地圖集》說過:「閱讀這些地圖,就像揣測情人的心貌,在那反覆、曖昧、不確定而又充滿暗示的表現背後,讀圖者的知識和想像力將會走進曲折的敍述中……」敍述確實可以很曲折,曲折得可以把香港放在地圖一隅,已經有「不靠攏內地就會被邊緣化」的錯覺。
記者:周燕 攝影:林栢鈞、周旭文
邊界消失的恐懼
如果說讀地圖有趣,二十八歲的陳劍青只同意一半,因為他越讀地圖越發現有問題,為跟蠱惑政府駁火,他放棄儲錢往外國讀博士,「作為在大學讀地理的人,我可以貢獻甚麼?可以帶出甚麼幫助討論這些議題?」他本身是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由皇后碼頭被清拆開始,眼見政府以不民主方法規劃社區,就意識到地圖是拆穿政府規劃謊言的最好證據,只要一圖在手,「不是光說你囤積土地,而是證明你真的囤積土地,地圖不是純粹中立客觀的東西,它可以被運用說明一些事情,具有社會性。它要說話,否則只是一張廢紙。」由高鐵事件到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他跟朋友埋首地圖、工程圖、環評報告,找出蛛絲馬迹,看政府在規劃事件上有沒有說謊和隱瞞,「當大家發現要清拆菜園村,卻無人具體地看高鐵問題,因為無人看有關文件和英文環評報告。我們幾個朋友除看高鐵走線如何浪費香港人錢外,還研究它對城市、鄉郊有甚麼影響。一看那些工程圖、評估圖,就知道大件事,走線會經過大角嘴的舊樓下面。」
如果說讀地圖有趣,二十八歲的陳劍青只同意一半,因為他越讀地圖越發現有問題,為跟蠱惑政府駁火,他放棄儲錢往外國讀博士,「作為在大學讀地理的人,我可以貢獻甚麼?可以帶出甚麼幫助討論這些議題?」他本身是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由皇后碼頭被清拆開始,眼見政府以不民主方法規劃社區,就意識到地圖是拆穿政府規劃謊言的最好證據,只要一圖在手,「不是光說你囤積土地,而是證明你真的囤積土地,地圖不是純粹中立客觀的東西,它可以被運用說明一些事情,具有社會性。它要說話,否則只是一張廢紙。」由高鐵事件到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他跟朋友埋首地圖、工程圖、環評報告,找出蛛絲馬迹,看政府在規劃事件上有沒有說謊和隱瞞,「當大家發現要清拆菜園村,卻無人具體地看高鐵問題,因為無人看有關文件和英文環評報告。我們幾個朋友除看高鐵走線如何浪費香港人錢外,還研究它對城市、鄉郊有甚麼影響。一看那些工程圖、評估圖,就知道大件事,走線會經過大角嘴的舊樓下面。」
陳劍青本來想去外國攻讀博士,但現在停工停學,全力跟進新界東北發展。「讀書時有讀地圖學,要學十多個步驟,沒有很大興趣,所以成績好差。出來做研究,搞社會運動後,才發現地圖好有用,運用起來才覺得有趣,後來開始找地圖、收集地圖、畫地圖。」馬屎埔村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影響村落之一,為了解村落狀況,他從政府處找到地段索引圖,每塊地的地權交易歷史、業權擁有者一目了然,又發現該村有八成土地落入同一個發展商手上,確切認知地產霸權不是假的。
他知道地圖也關乎政治,「近年商談有關深港融合計劃,不時會出現這樣的地圖──香港在地圖邊緣位置,中心通常是廣東省、深圳,令人有個感覺,就是香港不靠攏內地就會被邊緣化。昔的地圖以香港為中心,說明周邊地方如何跟香港連結,至少在本位出發畫地圖,但現在的視野卻在邊緣。香港一向都不在邊緣,而是對外一個窗口!這種視野定位轉移,正配合現在流行的論點『不靠攏內地就會死』。為甚麼邊界消失會令人恐懼?因為邊界消失象徵一國兩制消失。」他不時搞查冊工作坊,教市民看地圖,又帶各種工程圖、設計圖、規劃圖落村落區,跟市民解釋政府的規劃大計,無非想大眾以批判眼光閱讀地圖,「憑地圖奪回規劃權、自主權和參與權!」
地圖裏的中日關係
「中國疆土遼闊,皇帝如何跟你計較一個島?大到根本連他也管不到。」譚廣濂醉心與中國有關的古地圖,「舊時中國不太執着領土界線,對於自己的土地只有籠統概念,只知福建附近那個島、海南附近那個島,因為皇帝一直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相比下,今天中國真的計較起疆土了!新版護照加入地圖,並將具爭議性的領土南海、藏南等劃入版圖,菲律賓、越南、印度齊齊抗議,他叫大家不必鼓譟,「這不過表示,土地是我的,要還給我而已。」連有自家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也被劃入版圖,「台灣也是大中華一分子嘛。」
「當你走進地圖世界,就會發現無窮趣味。」去年,他投得一個六節屏風,別說欣賞,連拆開包裝的次數也有限,因為太珍貴,小心翼翼打開其中兩扇,已夠他看得眉開眼笑。這個十七世紀出品,貼上由當時日本藩主臨摹的《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是傳教士利瑪竇於1602年製作的中文世界地圖,把中國置放地圖中央,當中出現的地球、經緯線等概念成為中國地理學基礎。「可見當時日本人很喜歡中國事物,日本藩主把屏風置在身後,猶如得到天下。」他讀地理出身,從事航運業,曾經在日本工作十一年,「東京神田町附近有很多古書店,可以說成行成市,各有主題和特色,可以找到很多中國古書,還可找到古地圖。」他對三方面的古地圖特別感興趣,一是反映中日關係的,好像這個來自日本的《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二是展示中國疆界的,三是體現中國地圖發展的。
「中國疆土遼闊,皇帝如何跟你計較一個島?大到根本連他也管不到。」譚廣濂醉心與中國有關的古地圖,「舊時中國不太執着領土界線,對於自己的土地只有籠統概念,只知福建附近那個島、海南附近那個島,因為皇帝一直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相比下,今天中國真的計較起疆土了!新版護照加入地圖,並將具爭議性的領土南海、藏南等劃入版圖,菲律賓、越南、印度齊齊抗議,他叫大家不必鼓譟,「這不過表示,土地是我的,要還給我而已。」連有自家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也被劃入版圖,「台灣也是大中華一分子嘛。」
「當你走進地圖世界,就會發現無窮趣味。」去年,他投得一個六節屏風,別說欣賞,連拆開包裝的次數也有限,因為太珍貴,小心翼翼打開其中兩扇,已夠他看得眉開眼笑。這個十七世紀出品,貼上由當時日本藩主臨摹的《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是傳教士利瑪竇於1602年製作的中文世界地圖,把中國置放地圖中央,當中出現的地球、經緯線等概念成為中國地理學基礎。「可見當時日本人很喜歡中國事物,日本藩主把屏風置在身後,猶如得到天下。」他讀地理出身,從事航運業,曾經在日本工作十一年,「東京神田町附近有很多古書店,可以說成行成市,各有主題和特色,可以找到很多中國古書,還可找到古地圖。」他對三方面的古地圖特別感興趣,一是反映中日關係的,好像這個來自日本的《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二是展示中國疆界的,三是體現中國地圖發展的。
譚廣濂的珍藏也包括十九世紀中期面世的琉球(即今沖繩)地圖,叫《通航一覽》,日本繪製,「附有文字介紹琉球歷史,向國人說,琉球人跟日本人血統一樣。」另一有趣的是這張地圖依然用漢字,可見當時日本人仍受中國影響,向中國學習,「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後,中國戰敗,這種中日關係便開始逆轉了。」
不存在的維城邊界
任正全收藏的舊香港地圖,竟然有條邊界橫跨港島,難道殖民地曾再被割讓?再看,為甚麼無論打開十九世紀、1907年抑或1933年的香港地圖,都大大隻字寫着「The City of Victoria」?原來為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殖民地政府曾在1843年把中環一帶封為「維多利亞城」,而在1903年,政府更頒布法令界定維城範圍,即堅尼地城至銅鑼灣一帶,更豎立一米高界石,刻上「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以資紀念。地圖上穿越港島的界線,就是維城位置的標示。任正全說:「維城邊界並不真正存在,只有紀念意義。」
任正全收藏的舊香港地圖,竟然有條邊界橫跨港島,難道殖民地曾再被割讓?再看,為甚麼無論打開十九世紀、1907年抑或1933年的香港地圖,都大大隻字寫着「The City of Victoria」?原來為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殖民地政府曾在1843年把中環一帶封為「維多利亞城」,而在1903年,政府更頒布法令界定維城範圍,即堅尼地城至銅鑼灣一帶,更豎立一米高界石,刻上「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以資紀念。地圖上穿越港島的界線,就是維城位置的標示。任正全說:「維城邊界並不真正存在,只有紀念意義。」
任正全也收集老照片和舊明信片,喜歡把舊地圖和照片互相對照,立體呈現歷史面貌。例如在一張舊地圖中,土瓜灣一帶是海,還有一個島仔,他把一張舊明信片放在地圖旁對照,原來明信片上的地方叫海心廟,亦即地圖上的島仔,填海後,今天已經變成海心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