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乎瘋狂的城市規劃
有常常回國內考察的,都總會被當地政府帶到一些規劃展覽館,他們好像很樂於介紹一些近乎瘋狂未來發展藍圖。將明明現在還是農田、草地等地方,以一座座商廈及豪宅填滿。都市計劃,彷彿變成一項炫耀式生產,供參觀者的目光消費。
以下是石碣鎮的未來城市藍圖,當地領導介紹時,東面的是新開發區,西邊的又是新文化區,然後那裡未來又會開發商廈,不知是否能夠或者如何實踐,亦不可知這些發展踐踏著的是什麼。
攝於東莞市石碣鎮的規劃模型
塘廈那個還要閃閃發光。

攝於東莞市塘廈鎮的規劃模型
他們敘述發展時都有一個共通之處,他們慣於將城市理解為二元的平面空間,好像sim city一像,任君盡情移動與建設,還很有文革時候「人定勝天」的意味。有一場都市革命正在靜悄悄地發生。而受發展影響的歷史、文化、環境,只成為一個照顧的問題,從他們口中,像是有其他諸如「博物館」、「公園」等分類處理掉。
規劃與發展需要土地,政府往往要出動徵地方法,來滿足城市化的慾望。當堆土機路過曾經歷土地分配的中國景色,農民的田產必然是鏡頭前最衝突的場景,是最要避免讓上級知道的操作程序。面對徵地,東莞塘廈發明了一些大膽的似乎狂想的大型社會規劃‧‧‧

攝於東莞市塘廈鎮的「農民公寓」
他研發的概念叫做「農民公寓」,是一種廿一世紀的「人民公社」。兩者相似之處,是政府將農民集體地遷移到同一地方生活;大相徑庭的地方,公社是將發展的成果回贈給勞動者的,公寓卻將農民市內全部的土地收回,在一個集中的位置蓋房屋萬千,給他們的賠償使他們夠錢買一個公寓單位,要他們在城市發展面前讓路。這樣的發明比較於本來保障農民在發展過程利益的農村股份制(Rural share-holding system),搬上樓便算,甚至可以集中控制原住民,做法來得更爽直、快捷。
在車上那位幹部以興奮的音頻為我們講述這份傑作,似是為面前所有的地理阻隔宣示著劃時代的勝利。巴士跨過農民公寓的巨型牌坊,我嘗試坐在他附近,問他農民上樓以後的生計問題,沒有農田農民還能做什麼呢﹖他說:「大部分的農民都很富裕了,有些有自己的車,以後的生計就要靠他們在市場自力更生了。」他們上公寓後主要幹什麼﹖「多數都會去本地工廠去做工人,繼續靠自己生活。」市政府有沒有提供一些陪訓使他們能夠由農民轉營為工人﹖「有既,有既」,他說。
從想像規劃到實踐規劃,都體驗都一種強勢政府主導發展的瘋狂。利維坦,不愧是利維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