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3, 2013

如何摧毀一份施政報告


今年施政報告疑因遷就十八大會議一改以往於十月份公佈的傳統,名目也改為大顯長官意志的「行政長官梁振英施政報告」。內容所提「內交」多過且優先於「外交」,當中不斷強調政策如何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卻借為「香港人」「青年人」著想之名,合理化土地規劃擴權(特首統籌所有土地供應)、引入陸資霸權(金融發展局)、進行全方位中港融合(開發大東北、西北及邊境)及利益輸送計劃(地產發展全包宴)。若要稱這是本土歷史上正式宣告「易主」的香港第一份五年計劃(Five Year Plan),實不為過。

除了政策顧全大陸背離市民之所急,其實眾多「梁粉」令人討厭之處,在於他們連最基本的自由主義管治原則也不屑於遵守。在宣傳施政報告的過程中,可見到他們不斷向傳媒公眾「出口術」、與民意為敵,並向市民展開「輿論戰」。說虛招,近日會主動拋出針對4,000個新單位囤積的「囤積稅」數字及建議,一方面贏得了社會認為政府「敢於」挑戰發展商的掌聲,亦令關注點偏離了針對廿多萬個新舊閒置單位的真正囤積問題;說實事,陳茂波在口邊掛著「寸土必爭」之名盲搶綠化社區土地,但當說到新界丁地、棕土卻指相當困難及需要「研究」,繼續不斷賣地興建市民買不起的豪宅,「可負擔房屋」卻遙遙無期。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繼續做,就是市民應該全面反對這份施政報告的理由。

由「應否」反對到「如何」抵抗

面對這個充耳不聞且滿腦子任務大計的政權,市民應該有能力更進一步,發展各種推倒爛施政的潛能,讓「公眾」並不再是反映民意的被動員對象,亦應該掌握如何抗衡暴政的思想與實踐工具。處於政界分裂、民間又乏力還擊的時勢,在傳統遊行集會的參與以外,許多人或許已經意識到若不摧毀這份將會摧毀香港的施政報告,我們將會步向慘敗。現時,許多人對於抵抗方法可能還茫無頭緒,但是反對方式的普及化已是我們退無可退的進路,以下就提三大實踐方向供大家參考:

一、全面參與空間抗爭

施政報告大舉開發新界東北、西北、邊境及未來連結珠西的東涌邊城,將回歸以來一直隱沒的新界戰略藍圖一一浮現,亦已經等同向既往的本土城市運動宣戰。要反對施政報告這種大規模改造城市空間格局,鋪路粵港一體化的措施,除了在理據上與管治者爭一日之長短,更重要的是意識到要全面參與這場曠日持久的「空間抗爭」。

所謂「空間抗爭」,是指將統治者隱藏的地圖呈現,發掘箇中具體的空間問題,保衛城市空間的運動。透過定點式的防御來打開全面融合計劃的真面目,箇中的參與將從到日常議會、維園的遊行集會,全面擴展至每一處開發地區、邊境、社區及鄉郊爆發點的支援,透過阻礙貌似局部的空間矛盾來扭轉整體施政的方針。開啟了全方位的空間戰想像,將有助對抗這種排山倒海的融合霸權。

二、看清關節揭發偽術

重點爭取的政策不應再專注於一些較易有成果,讓政府可以有機會「成功抽水」的地方,得到「小恩小惠」後就等過年。我們不應再停留於控訴及表示憂慮,而是要抱有在重要關節上打倒它的姿態與決心。如果現時的土地規劃施政都是以虛構的估算來合理化更大規模的地產發展及土地利益轉移,那麼我們就從這些虛構的地方落刀。如果我們已幾近確認整套施政報告就是以為香港人、下一代之名來進行各種改造香港戰略格局的政治任務,那就去不斷爆開那些必然存在並處處著跡的前後矛盾。

全城查證、報料、不停檢舉,做個具批判精神的勇士型公民,不只是一種立此存照向良心交代的需要,更是一種新聞及運動意義上的反擊,令管治團隊內更多的口徑不一、前後矛盾頓現眼前。在施政報告公佈當日,主場新聞利用點算方式(counting) 以圖像表現施政報告「重內輕外」的傾向,是人人可做的功夫。建立、連結與成為批判社群的一分子,將是對付以謊言治港的統治者的重要基礎。

三、建立願景反駁虛招

民間需要建立一套比政府更有說服力的願景與論述,來回應各種似是而非的政策虛招。例如在房屋政策方面,建立一套「租金管制」、「囤積稅」、「非首次置業稅」三管齊下解決租金、樓價及置業問題的綱領願景,要比報告提出的「供應土地」更務實。這才可由一種現時政府不斷出招,而市民的角色只是不停被動地回應及接受,改變成市民抱有一套整體民間的願景期望,而政府因種種利益考慮卻無法達標,並以此標準不斷反擊施政報告內「扮務實」的虛招,化被動為主動。

以上實踐路向都需要有更多市民參與及經營才能成為現實,所對抗的,不僅是一份五年的施政報告,而是改變香港五十年甚至更長遠的未來發展路線的計劃。我們必須具有這種闊度的時空意識,才不會被一時一地的所謂「務實」建議毀了真正需要被摧毀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