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15, 2013

自由派的道德倒戈


雖說是指涉著台灣女性性別運動的經驗,寗應斌新作《民困愁城》提出了值得社會運動認真正視的一個趨勢。書中指出當代左翼/進步力量形成了一種「道德進步主義」意識,如包融、和平、理性等「不證自明」及「政治正確」的道德關懷,以達至一個更文明、更民主的世界,有時甚至是抽象於當下政治經濟脈絡下提出,且對於偏差、髒亂、落伍、政治不正確、病態等「不正常」的行為與想法表現出「自以為義」的責難。而相對應之「道德保守主義」認為「進步」已經在過往發生(如已回歸、香港比以往更民主自由),只需要保守舊有道德之餘,亦正以各種激進的姿態展現其「進步性」,這兩股力量在許多事件上已經分享著合謀的可能。

在新的政經格局下,所謂「道德進步」已經變得「形左實右」,與建制力量愈來愈懂得講「多元」、「開放」愈走愈近而不自知,結合成為「新道德主義」的政治格局。 (有關建制力量的激進化,可見明報論壇:葉國謙:多元文化城市竟容不下簡體字?)

在新道德主義的旗幟下,爭議及運動中各種「壞情感」沒有被道德進步觀確認及處理,現代情感管理的「失效」漸漸成為「失軌」。失軌的原因於是並非由於群眾的反思能力有待改進,而是在現代主義情緒管理失效下的「病理」,愈對「病態」要求道德進步,問題將愈見加劇。當中承機派亦承機加劇這種被遺棄的壞情感來攻擊政敵 (標籤「左膠」)、自許代表人民的保守力量及傳統建制派,則成為新格局下的大贏家。班雅明所說 "Behind every Fascism, there is a failed revolution.",似乎就在廿一世紀找到了在地的意義。

但今天,本地(虛擬)自由派似乎出現了新變革。無論是幾年前還在鼓吹香港應在不證自明的融合大勢下定位未來香港應該從中做什麼的呂大樂 (見呂大樂:珠三角融合的二○四七思維)、不斷要求溝通理性的陳建民及的不斷要求理性分析的梁啟智,面對中港政經格局的變化,都告別了舊有一套道德責難的論述姿態,嘗試重新連結政治經濟與道德倫理,引向問題的政治/經濟根源。呂大樂(深層次矛盾 終於浮上表面了)一文是標誌性的,「香港恐慢慢被周邊城市居民包圍了」這種現實的描繪以往定必遭到自由派以「排他」及煽動恐懼」的進步修辭禁止,現時這種道德之倒戈,是否象徵著未來一種新政治樣式的可能? 

如果這是一場面對真正危機來臨前 (如2017年民主化問題)的真正轉向而非純粹擦槍走火,那麼這將會標誌著兩三年以來一場討論形式(一方指罵對方道德退化,另一方卻指對手昧於形勢)的終結 (或至少退)。這種有關道德修辭的意覺及「壞情緒」的重新尊重,將比起戴耀庭早前提出「泛民大團結論」更為具體實在,同時讓承機派沒有那麼容易承機將別人的弱點轉化成他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