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6, 2012

《孤星淚》與《人民之歌》



昨天看《孤星淚》優先場,場內大半情侶都心不在焉,但坐在右邊的一個90後青年及左邊的80後情侶就淚了半場。雖然互不相識,但我相信通感應該來自於他們曾參與社運經驗與現實世界的不公義狀況。

劇裡一位革命青年的眼神,演活了那個時代的理想主義,被他降服的不應局限於女性。在革命行動前高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的一幕,總令人想起80後反高鐵集會時唱的《人民之歌》。這種我們久違了的意志、精神與勇氣,是這個愈多計算、分化策略與機會主義泛濫的年代被掩蓋的火焰。

我們的火焰又到了哪裡? 抗爭主體是否隨全球化已高速漂移? 大眾是否「意識還未醒覺」? 《孤星淚》沒有這樣想問題,實踐的堅持難道不就是答案嗎? 我們總要有第一個樹立旗幟鮮明的barricade,才會有千千萬萬個barricade一起抵抗。我們不僅需要火焰,更需要引路的火炬,高唱出抗爭的定義,引領我們打破暗黑的歲月、遠去悲慘世界。

星期日, 12月 23, 2012

亂扣帽子的時代——簡單回應"社運界的「布爾什維克主義」"


社運界的「布爾什維克主義」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2/12/22/27096

見到網上有一股力量不斷要在社會運動中製造敵我二分,不再從理念價值討論/批判運動的模式與方向,而是不斷似是而非地樹立敵人,是我們面對前所未見的社會運動新格局。有趣的是,最注重價值及運動路線的人落場回應又不多,令這類文章在網上樂此不疲地生產。

其實,所謂「全職社運人」、「專業革命家」究竟指什麼、他們是誰? 為何文章作者連「他們的自尊心很高」的心理世界、他們「自閉、自憐和自大」也能知曉? 有沒有出處還是像《香港發展藍皮書》一樣純粹老作?

至於所謂社運圈已分成「名門正派」以及「邪魔外道」,究竟是指什麼? 是否只是為人垢病被人稱過叫「魔黨」的人民力量被叫做「邪魔外道」這件事而已? 為何不直接一些好像要說到如此普遍? 這種只能在網上這個抽象於社會現實的地方才有市場的觀點,真有點像在堆填區起的豪宅拿去賣給大陸客時的樓盤廣告。

這種務虛的命名(所謂社運界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只能讓人知道好像有批「全職社運人」需要被批鬥但又不能知道究竟佢地指誰,成為了空洞的能指(empty signifier),有點像吃了Junk Food。但最具殺傷力之處是,這些能指到時到候以這名義套上要去打擊的對象(可能我將成為下一個布爾什維克主義者)。而這種做法大家是否感到似曾相識? 對,這些都是梁振英、邵善波及統戰部常見的抹黑手段,可謂文革「黑五類」的再現,當今政府標籤為「阻礙發展」的「保育人士」也是這類操作。

我們要問幾個政治學基本問題: 他樹立了什麼敵人? 樹立敵人的目的為何? 為何這個時候要樹立敵人?

究竟誰在點起這批鬥之火?

星期三, 12月 19, 2012

東北上水虎地坳村民的怒吼

上水虎地坳村Dee哥,是我在馬屎埔之後2010年初認識的粉嶺北村民。他一身正氣,充滿鄉土感,來參與聚會會唱「大地恩情」,也說自己是由於看到80後的反高鐵運動,使他對社會正義重燃了希望,讓他回想起70年代以往參與中文運動的社運回憶。

他曾帶我遊山玩水認識新界北風土,介紹我認識廢置村校、歷歷在目的鄉村、土地的變遷、傳統祭祀與盛會。他與周邊的原居民由小玩水玩到大,廖氏及侯志強也是他由小玩大的朋友,直接介紹過我和侯志強一個對談訪問。

而他於9月上水圍草地諮詢會當日相當難過,不僅是因為見證了東北規劃的文明與虛偽,而是這草地以前就是他小時候玩水的地方,名為「鴨仔池」,今天竟然變成了宣告他們鄉村死亡的祭壇。當日諮詢會心情複雜的他選擇了不發言,傷感地提早離開。當晚他打電話來跟我說。

看到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村民都被逼上這個無聊的議事廳,沒什麼比村民發言更深刻,彷彿心坎被各種制度暴力凌遲,不公義在目下不能停止地都市化。這片段,提醒了我3年前初到東北時說過的話——我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摧毀整個官商勾結的大計劃。

荒謬的是,Dee哥的虎地坳故鄉,現在竟是為了規劃給警察做「城市戰略訓練」場而被滅村。

星期五, 12月 14, 2012

翻薛鳳旋的舊帳



作為浸大地理系舊生,聽到薛鳳旋這「地理系講座教授」因《香港發展藍皮書》的學術風波,而被近年來以最高姿態的不續約形式免職,實在令不少浸大人大快人心,至少令人減少了一個不捐助浸大的理由。

做了學術已四十年的他,研究資料竟可犯上大學生程度也不如的錯誤,還要在學術調查過程中「說假」,作為一所還懂得關心自己校譽的學院,單是後者也應該將他辭去以自保。當然這個人相當厚面皮 (1),說他40年來著作百萬字,企圖「以量取勝」,說自己的豐功偉業不應因一小事而毀於一旦。(箇中邏輯的確相當可笑,學術上一次抄襲 (plagarism)就是抄襲,無所謂平生有100篇論文沒有抄襲就能抵銷了這一次的抄襲。)

聽過一位前中策組成員朋友提出過一個解釋不了的疑問:薛鳳旋的親中立場,由港英前親到回歸,當到了退休年齡被港大踢走,其後唯有依靠紅色校長吳清輝(人大)給他在浸會攪研究中心,為何做一個親中學者可以做到他這麼倒楣? 回想起來,不論是90年代全港反對大陸興建大亞灣核電廠時「護主心切」,公開叫反對者不喜歡的話就去跳海;在回歸前中英機場選址爭議中,力撐加速中港融合的中方后海灣新機場方案;到回歸後全力推銷中港全方位融合,不斷推動開發邊境禁區及新界北的論述;以至近年的著作中幾翻將香港的角色定位為「如何貢獻大陸」、協助大陸企業上市、當中國的金融中心、做財務管理(中共政府黑錢避風港)等等(2),都對中央「忠心耿耿」,但為何他在香港社會仍是這麼的不入流?

訓身護主、推銷政策、打小報告、抹黑敵陣,豈不就是中共最期望在香港大量繁殖的學者典型嗎﹖為何前規劃署副署長也曾在一些場合用向市民交代的官腔,推走薛鳳旋的「新界北戰略建議」?  我想這種回歸15年來的孤獨,應該只有邵善波、張志剛與梁振英這群「志同道合」的某類親中黨羽才能理解,亦可理解他們對於排斥他們的公務員體系只留有恨,而這種摧毀欲望的投射在《香港發展藍皮書》絕對是躍然紙上。

薛鳳旋眾多怪論(他所言40年來的豐功偉業)本來就不屑一顧,但在梁振英統治下這套管治藍圖植入香港,原本大家認為只是笑話一則的報告,突然將要由一紙空變要現實,社會及傳媒才對他有這樣高規格的招呼。如果你看過他去年出版的《新界鄉議局史》,就會知道他處理研究資料違背學術原則的情況已屢見不鮮,先不計他將新界鄉議局史寫到好像就是「新界史」的問題,他甚至將他所推銷且未發生的新界發展的政治願景,當作將會發生的歷史寫進書內,的確是政治先行、超越時空之作。而他與劉皇發的關係相當密切,書中大量歌頌原居民及捍衛丁權的論點,亦從來沒有進行利益申報。

本來不認真的研究要變成管治藍圖,是多麼可佈且麻煩的事,尤其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對於新界東北及邊境開發的大旗手角色,大量「研究」提及新界如何融合及開發未來這片「珠三角僅存的平地」。這些嚇人的建議包括:一、將新界賦予國家戰略空間定位,形容新界地區乃與珠三角接壤,是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經濟融合的重要地帶 新界土地的開發,對香港未來在鞏固其國際城市及作為國家經濟中心的角色與定位,甚為重要。」;二、全面開發新界北邊境禁區,發展自由行經濟 (建議是大型跨境購物娛樂設施、商場等);三、大攪跨境教育產業、以及跨境的科研計劃,協助中國吸收國際人才及訓練國際視野的內地專才,跨界產業同時是融合產業,將會有大量內地專才在此科研基地工作;四、在邊境及東北製造「深港特區」,在距離口岸一至兩公里的範圍,興建新的居住小區,「方便經常來往深港之間的專才」;五、開發一直妨礙深港同城化的自然障礙,包括發展濕地/魚塘這些被他稱為「不發展」的地方並建議加速進行後海灣展開填海工程,作為配合深圳西部發展的新發展帶(3)。這種深港融合的野望,與梁振英在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邵善波與張志剛有份編纂)提出的「特區中的特區」計劃同出一轍,被港人質疑為「割地賣港」。

這些政治計劃與藍圖,並不會因薛鳳旋一個倒下了而消失,幽靈依然在現任香港的管治團隊中是陰魂不散。香港人要擊退的不是薛鳳旋,而是他背後所隱藏要改造香港的氛圍與慾望。

參考資料:

1 主場新聞:《薛鳳旋轟浸大文字獄 謀推翻調查結論》, 2012-12-14


2 薛鳳旋:《香港在配合國家崛起成為強濟強國的角色》報告,「中國富強之路的前景與挑戰」論壇 (20091028)

3 薛鳳旋:《發揮新界戰略位置 帶動香港發展》 P016-020 2011-08-01
http://www.hkej.com/template/magazine/jsp/magazine_search_results.jsp?typeSearch=author&txtSearch=%E8%96%9B%E9%B3%B3%E6%97%8B

星期二, 12月 11, 2012

東北戰訊(一) :東北融合未解決 港人勢在必反!


Inline image 3

如不欲接收相關資訊,可從此電郵(bayareaconcern@gmail.com)表示取消訂閱,謝謝。

簡介:為了超越主流傳媒的局限,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設立了「東北戰訊」,希望令關心新界東北規劃的朋友能夠掌握東北第一手資訊,亦使香港被規劃及城市自主的問題得到持續關注。歡迎各位傳發此電郵內容,讓更多人了解東北規劃的真相。

直到現在,香港市民仍然不明白為何特區政府:
l  不先改劃1,200公頃屬於政府的丁屋土地 (佔房屋土儲7成,不少在新市鎮邊陲)
l  不優先利用一直囤積900公頃的18區政府空置房屋土地 (不用收地可作發展)
l  寧願拆萬人家園,都不發展新發展區旁邊的粉嶺哥爾夫球場 (佔整個新界東北房屋發展用地面積的總和)
l  隱瞞約100公頃港鐵及市建局的房屋土地儲備資料 (全可作高密度發展)
l  不優先開發新界800公頃的貨櫃場、停車場等土地 (可持續發展)
l  不檢討現時啟德發展浪費土地的「低密度豪宅區」 (檢討後可多容3萬人口)

而卻偏偏一定要在新界東北「寸土必增」,選擇花千億公帑在新界北收地及大興土木,卻只能提供只150多公頃房屋用地(佔空置政府房屋土地約7%)來「滿足土地供應」?

除了滿口說要「滿足房屋需求」,發展新界東北是否另有目的﹖

現時梁振英班子正構想在深港邊境及新界東北設立「自由貿易區」,割地大攪深港融合產業,還建議設立「二線關」圍起鐵絲網,將破壞香港鄉郊環境及促使邊界模糊化,嚴重影響未來香港一國兩制的存在。


[語言偽術大觀九月底諮詢期過後,新界東北的抗爭運動進入了新的階段。單是本組在諮詢期內收集的反對意見書已有6,000多份,佔政府所有意見書的半數。但特區政府繼續掩耳盜鈴,指官方文件寫明的為深港融合鋪路乃「無稽之談」,反對東北的市民只屬小數。左報更嘗試抹黑本行動組成員並企圖製造勢在必行的形勢。爭議持續數月,讓我們一起重溫特區政府大話蓋大話的「語言偽術」:


語言偽術
實際情況
「板房不是劏房」的陳茂波理論
東北規劃與邊境發展是兩個概念
新界東北臨近邊境,兩種發展一脈相承,同樣為了促進深港社會經濟融合
林鄭「被驚訝」疑雲
對有人指香港被規劃表示詫異,指東北設施及房屋全為滿足港人
新界東北計劃早被納入灣區文件,配合中央政府十二五規劃,配合大珠三角經濟發展。
張志剛被質疑東北計劃「割地賣港」
聲稱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乃「民間智庫」,在東北內外設鐵絲網圍起邊境「特區中的特區」並非「為難香港人」
張志剛乃行政會議成員,研究中心乃是「梁營智庫」。特區中的特區」令港人進入香港地區需要過關,成為深港融合先行區,令香港邊界南移及模糊化。
梁振英「地少人多論」
稱香港已無土地,必須開發東北167公頃農地來解決房屋問題,否則就會阻礙輪候公屋
麥齊光公佈十八區政府空置的房屋用地有2,100公頃,1,200公頃劃作丁屋給原居民,加上其他類型的空置土地有近4,000公頃,根本有大量囤積土地可用。
陳茂波「土地縮水法」
指出2,100公頃空置房屋用地有不少斜坡及零散地塊,再除去留給原居民的1,200公頃丁屋用地,只有390公頃空置官地可用。
政府無義務送政府地給原居民,為何1,200公頃劃作丁地不計算在內姚松炎教授指出斜坡土地在城規條例也是可發展用地,不應被剔除。
梁振英否認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割地賣港」報告內容
指「港深邊境發展/特特區」純粹是研究員建議,與政府無關,更指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警告反東北市民要面對現實
邊境研究計劃由梁振英自己提出,亦不只一次公開誇口說「新界東北將成大珠三角的經濟亮點」等言論。東北正是中港政府推動中港融合的政治任務
陳茂波規劃隨口噏
稱東北規劃「以人為本」,留了塱原及虎地坳部分土地給農戶復耕、在古洞預留一座公屋原區安置、公營房屋比例過半。
虎地坳乃魚塘地,塱原農戶已經爆滿,根本沒有空餘地做復耕;坪輋區與古洞相隔半小時車程,絕非「原區安置」;比例以「單位」計算取巧,實質八成土地留作發展私樓豪宅。
陳茂波「有圖有資料、沒有真相」
否認新界東北將會淪為「內地後花園」、「雙非富豪城」。
規劃圖中不尋常地預留了17塊土地作中小學教育村;規劃署署長諮詢深圳官員建議古洞北建自由行大商場;政府人口預算未來有大量因雙非嬰及內地專才而出現的「流動人口」,不解決問題反而預留大量土地;鄰近深圳的坪輋區更是100%中密度豪宅區。
發展局為深港鐵路一體化鋪路
借提高密度及坪輋建公屋的訴求為名,說更加需要興建北環線,以解決「人口需要」。
合理化興建打通東北三區的北環線,根據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報告,最終新界北鐵路計劃要與深圳地鐵系統接軌,配合深港一體化。

 Inline image 3
[蓮塘將打通東北] 新界東北另一廣受爭議的項目就是蓮塘口岸許多市民還以為口岸純粹是另一個跨境口岸,其實這個已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工程將會打通深港東北部,並會建造一條綿長的高速公路,把邊境至坪輋與及大埔吐露港公路連接起來,打造所謂「深港半小時生活圈」,並已假設2018年深圳居民可免簽證入關。此外,蓮塘口岸工程還包括旁邊深圳河的河道整治工程,為未來大舉開發深港之間的邊界作好準備。
隨著蓮塘口岸工程,不僅香港邊界將慢慢被改造與模糊化,新界東北各區也隨即淪陷,影響深遠:
1) 古洞、汀角、吐露港、沙頭角土地將迅速淪為內地資本豪宅區
2) 大埔龍尾/汀角一帶豐富生態自然生態,讓會因
配合大陸旅遊規劃定位而消失
3) 為
建設讓內地自由行在邊境免簽證/落地簽證來港的「特區中的特區」鋪路
4) 
上水丙崗以南的鄉郊農業帶面臨豪宅化危機
 Inline image 1
上圖:新界東北各處正地動山搖!
[香港人的新市鎮?] 香港各種空間的赤化並不如梁振英所言是「無中生有」,人稱左王的邵善波說政府要與公民社會打「輿論戰」近日的新界東北電視廣告,顯示特區政府已開動宣傳機器向市民灌輸政府政策。i廣告借用沙田的良好印象來包括實為推動深港融合的新界東北計劃,一人兩信(父女篇、母子篇) 已成為香港人保衛家園的必要工作,行動組現已收集近500封投訴信致廣管局,充分展現了市民對於政治宣傳誤導市民的厭惡。
Inline image 1

[把握關鍵時機未來保衛東北的橋頭堡在哪裡? 我們預計,政府若要通過的東北規劃,未來一年還有不同關卡關鍵時間包括立法會公聽會(128);政府發佈修改報告 (2013年上半年);環評報告(2013年中)城規會審議計劃(2013年下半年);立法會撥款 (以上程序之後);直至東北收村 (最後階段)。姑勿論這場東北之亂如何終我們都必須把握任何機會擱置東北發展! 當然,政府每日的輿論洗腦是最重要的戰場,需要我們每週街站、動、文宣與動員,令反對東北的社群一次比一次壯大! 

 Inline image 4

凝聚力量,請邀請更多朋友加入反對新界東北專頁保衛香港邊界及鄉郊環境,人人有責!

Inline image 1
本組由八月中再起動至今,已經進行了不少倡議工作,一方面希望對公眾詳盡解釋整個「割地賣港」規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擱置整個東北賣港計劃,我們曾經:

1) 發起一人一信到規劃署,要求擱置東北
融合規劃。 ( 共收取約5千封信 )
2) 諮詢會前後不斷於十八區擺設街站,收集市民簽名及派發傳單,務求讓東北規劃真相「入屋」 (已進行10數次街站)
3) 網絡動員公眾迫爆東北諮詢會

4) 籌劃一系列反東北行動,包括到東北關口抗議、立法會新界東北質詢會之集會等

5) 行動組成員在不同場合與陳茂波、鄉事派及政府官員對質

6) 成員前往各大專院校演講、參與公眾討論會導賞團深化大眾對東北議題的認知

7) 積極聯絡主流傳媒,指出東北規劃的問題及策劃專題報導
8) 進行大量發掘及調查東北問題及文宣論述工作
Inline image 4

雖然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早前得到廣大熱心公眾五千多元的小額資助,然而本組一直自資的倡議工作已累積五位數的赤字,已抵達財務瓶頸未來一年的反東北行動並不可以中止,正計劃有以下倡議工作:
1) 一連串反東北行動 ($3,000 x 6)
2) 文件調查及考察工作 ($15,000)
3) 網絡宣傳、製圖與廣播 ($10,000)
4) 特刊、通訊與傳單印製 ($50,000)
5) 行動物資與物流運輸 ($6,000)
6) 行政與半職組織倡議幹事 ($4,000 + $8000 x 12)

反東北運動現急須公眾的隨緣樂助,挽救「赤化」的組織財務及支援我們的未來行動。我們初步的籌募目標為199千元,希望民間可以合力支援反東北融合的抗爭,集腋成裘,少則數百多可數千,入數至以下本組發起人的戶口(恒生戶口:366-116762-882),並傳收據至bayareaconcern@gmail.com讓行動組確認。本組更歡迎大家成為本組的義工,協助各類行動組的工作!

守住新界東北,就能守住香港!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啟
(bayareaconcern@gmail.com)

Inline image 2 Inline image 1

星期六, 12月 08, 2012

批判龍尾 (一) 「國際化」想像的迷思


批判龍尾 ()
「國際化」想像的迷思

把本地自然生態環境打造什麼世界名勝的口號,在近年鄉郊破壞爭議裡屢見不鮮。2011年,大埔西貢地產王Dorothy Wong聯合外國保育公司開發郊野公園內西貢白腊灣的農地帶,白腊村的原居民也會雀躍地說:「以後香港人唔駛搭飛機去泰國玩水上活動了,香港從此也會有個「芭提雅」﹗」

當然,這種國際化的熱忱,隨之而來的是一個非法進入郊野公園範圍的吊車、一個先摧毀原有魚塘及農地才能建造的濕地計劃、大墩船剷上郊野公園沙灘,最後旁邊就是昇價百倍的丁屋丁地發展。「提雅」計劃放在傳媒立即自有公論,「外星船」登陸郊野公園沙灘的短片惹起公憤,市民一眼就揭穿了包裝地產利益的文化與保育修辭,最後計劃泡湯。

從西貢到大埔,似乎背後有人不停在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將「提雅」複製,像陰魂一像揮之不去。

在東亞城市過往不少旅遊發展論述裡,除了有一種強烈的將旅遊空間「東方化」(orientalize)、同時有另有一種國際化(internationalize)的傾向。大澳被旅發局稱為「東方威尼斯」不在話下,各種開發計劃的「國際形象」往往成為本地/國家壟斷性利益的包裝,箇中有關國際化的內容卻出奇地空虛甚至上純粹虛構。

虛擬的國際化想像,於環境評估與古蹟評估等保育制度相當明顯。環評表面上照足國際標準,但同時亦將這個制度置於委任制及發展倡議人自行找「環境專家」寫報告。在這種權力關係的設置下,最後所有因發展而製造的環境破壞都變成「可補償」、「可解決」,專業從此變成了包庇計劃的幫凶。香港的古蹟評估的制度框架從英國「引入」,但分別在於香港就算是一級法訂古跡,法理上也可因發展而拆毀。這就令前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可以在任內保育零分的情況下,仍可到各地吹噓我們的城市有多「先進」。「國際化」這種建基於八、九十年代香港國際化想像的價值,成為了所有隱藏利益的擋箭牌,或者是發展議程的潘朵拉。

「國際化」的大埔就是一套沒有人認真相信的假道學。在學術上的城市研究裡,自八十年代John Friedmann的世界城市學說(world city hypothesis)牽起了討論構成全球國際化都會普遍要素的風尚,主導了世界不同城市如何朝向國際城市的「標準」來想像自己的未來形態,到現在廿一世紀的城市世界(a world of cities)Jenifer Robinson 突破所謂客觀、可比較的「國際標準」迷思,返回一種平凡城市(ordinary cities)的想像,這種以「國際化」作為城市未來的目標已經愈見含糊。剝下表皮,這套話語現在可能只有鄉事才會認為有叫座力。
                                                                                                                              
億元投資的觀音像、政府格外開恩的民宿村、主題的特色教堂水療中心及「提雅」龍尾,難道國際旅客會特別喜歡與一色一樣的東西,抑或是為了吸引一些渴望看到國際化的自由行旅客及地產投資﹖香港人會否到大埔做SPA?

迪士尼是如何,夢幻之城如何,龍尾也將如何。

星期一, 12月 03, 2012

一紙地圖 邊緣化香港


閱讀地圖何止一紙趣味,董啟章《地圖集》說過:「閱讀這些地圖,就像揣測情人的心貌,在那反覆、曖昧、不確定而又充滿暗示的表現背後,讀圖者的知識和想像力將會走進曲折的敍述中……」敍述確實可以很曲折,曲折得可以把香港放在地圖一隅,已經有「不靠攏內地就會被邊緣化」的錯覺。
記者:周燕 攝影:林栢鈞、周旭文

■陳劍青:「一般市民對地圖感覺不強烈,因為不是帶住問題意識看地圖。」
邊界消失的恐懼
如果說讀地圖有趣,二十八歲的陳劍青只同意一半,因為他越讀地圖越發現有問題,為跟蠱惑政府駁火,他放棄儲錢往外國讀博士,「作為在大學讀地理的人,我可以貢獻甚麼?可以帶出甚麼幫助討論這些議題?」他本身是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由皇后碼頭被清拆開始,眼見政府以不民主方法規劃社區,就意識到地圖是拆穿政府規劃謊言的最好證據,只要一圖在手,「不是光說你囤積土地,而是證明你真的囤積土地,地圖不是純粹中立客觀的東西,它可以被運用說明一些事情,具有社會性。它要說話,否則只是一張廢紙。」由高鐵事件到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他跟朋友埋首地圖、工程圖、環評報告,找出蛛絲馬迹,看政府在規劃事件上有沒有說謊和隱瞞,「當大家發現要清拆菜園村,卻無人具體地看高鐵問題,因為無人看有關文件和英文環評報告。我們幾個朋友除看高鐵走線如何浪費香港人錢外,還研究它對城市、鄉郊有甚麼影響。一看那些工程圖、評估圖,就知道大件事,走線會經過大角嘴的舊樓下面。」

■這種地圖,把香港放在邊緣位置(橙色),無非想令人產生不靠攏內地就會被邊緣化的錯覺。

■政府常說地少人多,他不信,於是用Google地圖,以目測方法圈出香港空置土地(紅色)。
陳劍青本來想去外國攻讀博士,但現在停工停學,全力跟進新界東北發展。「讀書時有讀地圖學,要學十多個步驟,沒有很大興趣,所以成績好差。出來做研究,搞社會運動後,才發現地圖好有用,運用起來才覺得有趣,後來開始找地圖、收集地圖、畫地圖。」馬屎埔村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影響村落之一,為了解村落狀況,他從政府處找到地段索引圖,每塊地的地權交易歷史、業權擁有者一目了然,又發現該村有八成土地落入同一個發展商手上,確切認知地產霸權不是假的。

■他在地段索引圖塗上不同顏色,代表馬屎埔村土地落入發展商手中的不同年份。

■地圖成為陳劍青跟政府辯論的有力證據。
他知道地圖也關乎政治,「近年商談有關深港融合計劃,不時會出現這樣的地圖──香港在地圖邊緣位置,中心通常是廣東省、深圳,令人有個感覺,就是香港不靠攏內地就會被邊緣化。昔的地圖以香港為中心,說明周邊地方如何跟香港連結,至少在本位出發畫地圖,但現在的視野卻在邊緣。香港一向都不在邊緣,而是對外一個窗口!這種視野定位轉移,正配合現在流行的論點『不靠攏內地就會死』。為甚麼邊界消失會令人恐懼?因為邊界消失象徵一國兩制消失。」他不時搞查冊工作坊,教市民看地圖,又帶各種工程圖、設計圖、規劃圖落村落區,跟市民解釋政府的規劃大計,無非想大眾以批判眼光閱讀地圖,「憑地圖奪回規劃權、自主權和參與權!」

■想知道地圖如何出蠱惑?陳劍青推介Mark Monmonier《How to Lie with Maps》。

■《地圖集》是董啟章著作之一,有地圖理論,也講香港歷史,地圖迷必看。
地圖裏的中日關係
「中國疆土遼闊,皇帝如何跟你計較一個島?大到根本連他也管不到。」譚廣濂醉心與中國有關的古地圖,「舊時中國不太執着領土界線,對於自己的土地只有籠統概念,只知福建附近那個島、海南附近那個島,因為皇帝一直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相比下,今天中國真的計較起疆土了!新版護照加入地圖,並將具爭議性的領土南海、藏南等劃入版圖,菲律賓、越南、印度齊齊抗議,他叫大家不必鼓譟,「這不過表示,土地是我的,要還給我而已。」連有自家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也被劃入版圖,「台灣也是大中華一分子嘛。」


「當你走進地圖世界,就會發現無窮趣味。」去年,他投得一個六節屏風,別說欣賞,連拆開包裝的次數也有限,因為太珍貴,小心翼翼打開其中兩扇,已夠他看得眉開眼笑。這個十七世紀出品,貼上由當時日本藩主臨摹的《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是傳教士利瑪竇於1602年製作的中文世界地圖,把中國置放地圖中央,當中出現的地球、經緯線等概念成為中國地理學基礎。「可見當時日本人很喜歡中國事物,日本藩主把屏風置在身後,猶如得到天下。」他讀地理出身,從事航運業,曾經在日本工作十一年,「東京神田町附近有很多古書店,可以說成行成市,各有主題和特色,可以找到很多中國古書,還可找到古地圖。」他對三方面的古地圖特別感興趣,一是反映中日關係的,好像這個來自日本的《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二是展示中國疆界的,三是體現中國地圖發展的。

■《坤輿萬國全圖》估計至少值十五萬美元,譚廣濂說投資價值從不是考慮重點,最重要是有歷史意義。


■《坤輿萬國全圖》,上有文題為「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描述地球與其他星球的大小比例及距離。
譚廣濂的珍藏也包括十九世紀中期面世的琉球(即今沖繩)地圖,叫《通航一覽》,日本繪製,「附有文字介紹琉球歷史,向國人說,琉球人跟日本人血統一樣。」另一有趣的是這張地圖依然用漢字,可見當時日本人仍受中國影響,向中國學習,「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後,中國戰敗,這種中日關係便開始逆轉了。」

■《通航一覽》,粉紅色部份是台灣,紅圈為釣魚台。
不存在的維城邊界
任正全收藏的舊香港地圖,竟然有條邊界橫跨港島,難道殖民地曾再被割讓?再看,為甚麼無論打開十九世紀、1907年抑或1933年的香港地圖,都大大隻字寫着「The City of Victoria」?原來為紀念1837年登基的維多利亞女皇,殖民地政府曾在1843年把中環一帶封為「維多利亞城」,而在1903年,政府更頒布法令界定維城範圍,即堅尼地城至銅鑼灣一帶,更豎立一米高界石,刻上「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以資紀念。地圖上穿越港島的界線,就是維城位置的標示。任正全說:「維城邊界並不真正存在,只有紀念意義。」

■任正全覺得舊香港地圖趣味紛陳。

■圖為為紀念維多利亞城而豎立的其中一塊界石。

■上圖是十九世紀香港地圖,清楚出現「The City of Victoria」字樣(紅圈)。
任正全也收集老照片和舊明信片,喜歡把舊地圖和照片互相對照,立體呈現歷史面貌。例如在一張舊地圖中,土瓜灣一帶是海,還有一個島仔,他把一張舊明信片放在地圖旁對照,原來明信片上的地方叫海心廟,亦即地圖上的島仔,填海後,今天已經變成海心公園。

■任正全喜歡用舊照片對照地圖,圖為昔日跑馬地馬場。

■舊地圖中,土瓜灣一帶是海,還有一個叫海心廟的小島,今天已經變成海心公園。

星期日, 12月 02, 2012

[本土研究社讀書組] 環球金融.地方智慧- 大衛哈維晚近著作選讀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藉馬克思主義革新批判地理學,同時利用地理學概念,大大豐富人們對全球經濟的空間認知,他是全球化年代公認最重要的社會科學學者之一。
但其作品多如牛毛,不少更是龐雜難懂。本系列僅以他晚近四本較淺白的作品其中部分章節為核心,嘗試勾劃其主要思想的一麟半爪。

講者:鄒崇銘
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第一課:空間擴張
日期:11月29日(四)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文本:The Enigma of Capital and the Crises of Capitalism (2010). Chap 6-7.
(中譯本:資本之謎︰人人需要知道的資本主義的真相)
我們首先從資本主義的空間擴張,作為近代史的一般規律出發,重點探討造成「不均衡的地理發展」(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及「創造性破壞」的主要因素。

第二課:資本累積
日期:12月6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文本: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2006). Chap 1-2
(中譯本: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
我們進而探討資本累積的過程中,「掠奪式的累積」(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具體運作模式,並以新自由主義的空間生產作例子加以說明。

第三課:普世價值
日期:12月13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文本: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2009). Chap 3-5
我們將視野由經濟轉向政治,審視「普世主義」(cosmopolitanism)和「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想像的角力,以及兩者辯證互動的過程所帶出的政治意義。

第四課:在地抗爭
日期:12月20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文本: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2012). Chap 1,2,3,5

我們進一步探討在地社群、尤其是「城市共同體」(urban commons),在空間抗爭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進而探討當代城市運動的各種開放可能。

星期六, 12月 01, 2012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相比蘋果兩年前的專訪 (反高鐵幕後主腦),今次已經成功轉營為幕後黑手。
--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明報專訊】認識陳劍青以來,幾乎每次見面或通電,他都會有新發現的「規劃陰謀」告訴我,「政府家講緊個×××項目,第日其實會變成咁咁咁的。」
如果時間或場合許可,順手就找出一堆圖表文件給我看,哪裏將要建鐵路、拆樓房、毁生態、割地賣港……
早在地圖、設計圖、上千頁的環評報告和官方文件之間隱藏蛛絲馬迹。
09年反高鐵是起點,之後陸續揭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香港被規劃事件、汽車及遊艇自駕遊、新界東北「深港富豪雙非城」等中港融合黑箱規劃;以學術研究的力量,解構政客和利益集團的大話連篇。
「現代政府的管治方式,就是用理性幌子去包裝利益和權力意志」,不斷以公眾利益為由,說一切為你好、解決房屋需要、為香港未來長遠發展、創造就業,「挑戰這種政治操作,關乎真相與謊言的角力,你要用數字、理據,清楚講出那套說辭的荒謬,背後包裝着什麼。
揭開問題本質、講出真相,就是一個研究者在社會裏的介入位。」
地理是,地方的道理
揭穿謊言之餘,身體力行組織反對運動,後果是成為政府眼中釘;月前劍青主力協助村民抗議新界東北被規劃,被左派報章封為「癱瘓新東發展幕後黑手」,大肆批鬥,「佢拗唔贏才會抹黑你,代表佢驚你。佢抹黑,就確認我講中問題核心,應該繼續去」。
在成為「幕後黑手」之前,陳劍青其實是個地理學研究員。在社運組織者或媒體評論時政的熟悉臉孔中,很易找到讀政治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經濟學出身的人,地理學系則少見。「好多人以為讀地理就是學石頭、氣候。大學year 1時有個地理學者跟我們說,咩係地理?就是地方的道理。去睇各地方如何運作,當中有無道理可言?他這樣定義地理學科的關懷。當一個地方無咗道理,新界鄉郊可以比原居民亂來、邊境可以被黑箱規劃,就是地理學介入的時候,重提這些改造城市空間、破壞土地行為的不公義在哪裏。」
地理學無處不在
要判斷一個地方有無道理,涉及法律、人權和眾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從空間角度提問,基本上在地理學之前加個形容詞,就可成為一獨立科目。例如犯罪地理學,研究犯罪與空間的關係、地區分佈或犯罪空間的特色。剛寫了篇文關於動物地理學,講動物的空間行為,人認為門口是一間屋的邊界,對我隻貓來說,只要門開着,牠會走到門外樓梯對落三層的地方才不再前進;我們認為窗邊是屋的盡頭,懸崖一樣,貓卻企得好安詳,不認為窗框是邊界,這就是貓的地理,跟人的理解不一樣。還可以講城市建築跟動物的關係、動物的空間權益等。其他如暴力地理學、性別地理學、倫理地理學、死亡地理學,都以空間角度豐富對問題的理解,地理學無處不在,可以介入所有議題。」
「咁闊一個學科,但你好少在主流傳媒見到地理學者去comment各種事情,導致香港人好似完全唔認識這城市。為何香港人會到2012年才開始問『政府其實有幾多地?』這本身不應該是所有市民的地理常識?咁大家學的地理去晒邊?一係你畀人洗腦,『香港地少人多』,二是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地理學者,無出來講清楚件事畀公眾聽。」
本土地理學與社會脫節
他形容,現時本土地理學界跟社會的接觸完全失效。七十年代的香港地理學家大部分都研究香港問題;近十幾年卻追隨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熱」,為了論文容易發表、學術資金充裕,逾七成學者都以內地為研究對象。「但這一方面也是個迷思,你們是否真的不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的paper一樣有學術期刊登,為何完全忽視香港本身的內涵對整個學術討論的重要性?在後殖民、城市和區域範圍裏,香港都是個好豐富的研究對象,日日咁多事發生、咁多爭議。」
學術研究無法介入本地爭議,理論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令香港人長期缺乏土地問題和空間政治的意識。「從前社會運動以政運、工運較多,也有抗拆運動,提出居住權、安置賠償等問題,都從人出發的關懷為主,強調村民、居民的感情,理念上例如人民規劃,道德上批評佢假諮詢等。但諮詢永遠都是假的嘛,所以你也只可以不斷咁批評佢,政府亦好純熟地回應。」城市地理學關心以上這些,但同時還包括整個城市發展的邏輯、城市空間如何被形塑、社區發展的脈絡、土地如何分配的問題。「比如新界東北這次,你見到研究的力量,真正在社會爭議的過程中打開了土地問題,原來『土地供應不足』呃了香港人幾十年。其實是土地分配失衡,佔人口一半的公屋居民,只住在兩成已建屋土地上,丁屋人口卻用了逾四成的建屋土地。」知識和數據拆穿新界東北發展的謊言,學術研究有效地支援社會運動。
港人空間意識崛起
土地和城市空間成為市民關心的主題,只是近年的事。「我04、05年讀大學,那時研究院的師姐說,香港最關鍵的就是土地問題,其實我聽唔明的。土地?在城市生活,你住緊一幢『樓』、見到重建影響一群『居民』,你見不到什麼土地,空間這些詞彙很抽象。」從前人們對土地的理解,大概限於業權、買賣等商業行為,隔鄰樓宇重建,就算影響自己都覺得無權干涉,因為「塊地是人家的」。「03、04年的紅灣半島是一個轉捩點,按從前思維,人家有地權、有審批、鍾意拆咗幢樓再起過,關你咩事?但那次竟然有香港人關心起隔鄰的地方來,會問人點解要拆樓。其實唔係好影響佢哋,可能起咗私樓,第日附近樓價仲好。但佢哋關心。這是港人空間意識的崛起,這種關心會由你想了解、發表意見、去到想參與決策,一步步提升。」
對抗和戳穿 規劃的謊言
及至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空間論述開始進入主流媒體;事件中,空間除了是爭取保留的目標,也作為社運策略,「保衛皇后碼頭時一個組織者講得清楚,不止要動員人們來這空間,在將這裏變成大家會進入、聚集、舉辦活動豐富它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要透過皇后碼頭這空間來組織群眾」。以理論家Henri Lefebvre的「三元空間論」(production of space)來說,現代社會空間的其中一種叫「呈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 of space),例如規劃師、技術官僚畫的設計圖,有房屋、有商業、有綠化地帶,營造一個抽象、概念化的空間,一切都很有秩序,彷彿對市民有一種全面的關懷、為令人相信這規劃是合理和中立的,但這種「呈現的空間」抽空了地方本來存在的日常生活、發展脈絡。要對抗和戳穿它的謊言,須透過「空間的呈現」(spaces of representation),重提在該真實空間裏人們的生活模式、曾有的歷史、各種互動的空間實踐、人們是如何運用這地方,以證明這空間的性質跟「呈現的空間」不一樣、政府專家企圖展現的是一幅假象。例如市區重建的規劃構想圖往往只有被重建區的一塊,彷彿它跟現存的生活及重建區周邊的空間都沒有關係;或如最近的蓮塘口岸,政府將其呈現為單一、自存的口岸工程,一塊獨立的空間,要說出這工程的問題,研究者或社運組織者便需要告訴群眾,蓮塘口岸一旦開通,跟新界東北發展成豪宅區的關係、而這區變成內地富豪居住的地方,又跟全港的整體發展有何關係,以帶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黑箱規劃 港人失地
近一兩年港人對城市空間和土地的關注大增,卻同時跟中港族群矛盾相互交纏——痛恨自由行入侵港人生活、大陸資本炒貴住屋、商舖,新界東北淪陷為「雙非城」。劍青認為,港人關心自家土地,不必然要牽連上族群對立,「問題根源自深港兩地政府的黑箱規劃,由高鐵、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到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三個新發展區,還有一簽多行、自駕遊等措施,佢哋暗裏有一幅深港同城、中港融合的藍圖,你從各項政策文件會睇得出整套思維和發展方向是這樣,但他不告訴你,更不讓你參與決策和討論,你問佢會不斷否認,話一切係為香港好,係『香港人的新市鎮』,高鐵、自由行製造幾多就業和經濟效益。其實根本係國家落order要做,為國家發展服務。」
深港同城 族群矛盾
「自由行從來不是一個旅遊概念,他們來是買奶粉的,這是個生活概念來的。03年好似順理成章,香港經濟差,中央送大禮。但你睇返文件,其實SARS之前,親中智庫一直已諗緊自由行,為的是未來深港同城化,只欠一個時機推出。於是03年經濟上給些『甜頭』你,然後變成一簽多行,畀大陸人來香港生活、探親、生仔、讀書,建立粵港一小時生活圈。」
「族群衝突好大部分源自生活經驗。我自己都試過,搭東鐵往上水,明明架車已滿,水貨客一嘢飛個篋入來撞你對腳,你縮個空位出來,佢個人就攝埋上車。如果你真的住那地方,日日咁畀人撞,你一定有情緒。族群衝突是從這些經驗出發的一種關心。但如何令佢哋明白,這其實是一個黑箱決策導致的?知識分子和社運應該帶出來一個清晰的說法。」
劍青認為,在兩地政府的思維裏,一簽多行、然後變免簽證,逐步令關口消失,深圳居民來香港買貨根本是計劃之內的正常事,不是什麼「打擊水貨客不力」;但市民不知情下,日日見水貨客搬來搬去,就會覺得水貨客本身是問題,看不到這是有政府官員私自為香港定下深港同城發展方向所導致。「我覺得行動上要講清楚,如果只睇到具象,去光復上水站趕走佢哋,但繼續一簽多行,唔會解決問題。甚至梁振英可以話,『唔想見到水貨客?我哋去北區搵塊地專做佢生意、隔離佢哋,唔影響香港人生活了』,相信好多人會收貨,但咁佢咪成功更改香港條邊界囉。」
那些都是港人無法參與
一簽多行、自駕遊、宜居灣區等中港規劃,香港人完全無法參與,甚至不被知會。「法改委話諮詢過香港,原來是諮詢過港區人大!但我哋唔想要喎。」爭取區域規劃民主化是關鍵。「成個未來設計佈局是好黑箱的,無人會睇大陸的簡體字文件,也未能講清成個脈絡和論述。新界已經被定位為國家戰略發展土地,如果不說清楚成件事是去到這個層次,大家只會繼續討論『香港人的新市鎮』應該點設計,或者只能將矛頭指向政策下的一些表徵,例如水貨客和雙非。」
儘管不希望事件落入族群矛盾和衝突,但劍青認為,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上,市民開始有「香港人的地方,為何要畀大陸人來住」等質疑,也算是意識上的進步。「以前講土地,永遠用一種技術語言去討論,例如賣地收益有幾多、如此地積比有無浪費、成本化唔化算,所以應該或唔應該起;但唔會質疑背後整個政治經濟的邏輯,土地開發為誰、為何而做。現在香港人不會再覺得,土地拎去賣好正常,而會問,這規劃背後有咩政治目標、服務哪些人、對我們的城市有何好處?土地應該如何分配?我覺得意義上是進步了的,變成全民都可以參與的討論。在這時機下,將焦點引導向要求規劃和決策權的層次,逼政府交出一套城鄉發展和整全的土地策略,是民間應該爭取的方向。」
研究力量 介入社運
地方變得沒道理,就是地理學者介入的時候。天星、皇后碼頭、利東街等保育運動劍青都有參加,但並非組織和決策者。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研究,「只不過係個讀書人,對規劃、空間批判和城市理論有興趣;但實地考察得多就發現,香港情况真的好差。09年第一個令我落手跟進的個案,是新界東北天平山村,有塊田畀貨櫃場圍堵,如果我唔幫個村民手,三個月後佢就會被貨櫃場吞併,彷彿從沒存在過一樣。理論如果唔實踐,研究可以永遠繼續做,這些事也會繼續發生。」
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
其時反高鐵運動醞釀中,劍青和數名朋友組成調查小組,幫手研究整個基建項目的成千上萬頁的資料文件,發現這不止是拆一條菜園村的事,沿線村落會被抽走地下水無法耕作、大角嘴舊區會沉降有塌樓危機,功能組別有利益輸送嫌疑,令抗爭運動帶上高峰,「那時我們有個口號,『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才可以砌冧佢」。雖然撥款仍通過了,劍青至今仍協助沿線受工程影響的村民。
其後新界東北、豐樂圍、南生圍、西貢鄉郊,丙崗村等發展項目,還有其他中港融合政策措施,「十幾廿個issue,這一兩年來無停過」。除了看文件、跟個案,還寫文章,網上宣傳,帶記者考察採訪,最近新界東北進入關鍵時刻,索性辭工,靠積蓄全職搞社運。「反高鐵後成立『本土研究社』,現時約有十個核心成員幫忙,大家都看到研究的力量,希望孕育本土知識、做本土研究和支援社區運動,也是個鼓勵知識生產、靠捐款計劃嘗試養起研究者和社運組織者的實驗。
文 林茵
圖 劉焌陶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