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01, 2007

學術的理由

  知識建構著人類引致人類毀滅了知識正如羅馬的偉大毀滅了偉大的羅馬。我沿著坑渠的影子逆時空郊遊。倒退的步履我由明朝開始拾起五胡十六國的景泰 藍,我的發現帶來了生命的同時導致殺戮了發現。我懷疑荒野有全知的可能。而各形各色的中產孔子們,俾你地cheat左咁耐,願太虛祝福您。

  我去了另一個語言的世界以七天的時間創造了另一種學術氣候,由於還未有時間發現禁果,這是一場純粹的符號交換。Toshio教授整天都勸誘我過檔,今次也不例外,我帶了四盒月餅奉勸他放棄收受。研究香港露宿者的Jay說日本的女孩很可愛是at the first sight, 這是對香港男子的幸災樂禍。拓哉研究批判地理,他喝兩杯就醉了,然後喝了許多烏龍茶,我想日本人可能因此形成惡性循環。山口研究東京的公共空間,上次答問題口疾疾,今次亦現;上次與他清唱海,今次海很遠,沒有唱它。

  與學術沒有產生關係引致與學術產生了關係。多謝大家。

Jay 君

拓哉君

山口君

星期二, 10月 30, 2007

康德的地理課

"Humanity achieves its greatest perfection with the white race. The yellow Indians have somewhat less talent. The negroes are much inferior and some of the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are well below them."

---哲學家康德教授了多於49次的地理課引錄

星期三, 10月 24, 2007

政府的媒體空間策略與反策略

---HKCGG 研討系列

各位朋友:

  有沒有想像過生產影像的傳媒與現場的地理環境 有著一種詭異的關係? 這種關係沒有辦法直接從媒體生產的影像說明, 相反只能借助一些未經剪輯的, 與實際環境有關的, 另類的角度(或空間的角度), 才能有效審視傳媒身處與政府, 現場及市民之間的角色。

  近年來, 政府對媒體管制的改變與深化, 是一般大眾無法獲悉的公開秘密。承接以往旨在開拓空間視野的學術活動(日前曾播放<<西洋菜街的公共空間考>>), 我們邀得資深傳媒工作者陳浩倫先生, 舉行名為<<政府的媒體空間策略與反策略 >> 的學術研討, 以一系列現場的短片, 為我們簡介及分析近年來香港政府對媒體在空間上的管制與佈局。同時, 他並提出反策略, 透過再度思考空間佈局, 達至反映更真實一面的效果。

  本會誠邀各朋友一起參與是次活動, 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 2007年10月27日
時間: 10時-12時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溫仁才大樓RRS905
備註: 有茶點招待

星期二, 10月 23, 2007

第一次在空氣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2/89/20071022.html
很少出聲, 後半講多少少, 但感覺不錯。

星期五, 10月 19, 2007

房間沒有打掃

  笛卡兒的藍色地版上 / 蟻屍被風扇驅逐 // 拒絕衰老的水晶梨 / 一株自我伸延降服的根據即席的頓悟 / 而折射往一群失望的流星 // 考慮以外的 / 世界正在自然廣播 / 云一項誰也沒有打掃的秩序 // 切割憤怒的十字皺紋 / 沒有打掃 / 激盪過後的水體 / 沒有打掃 / 被進步遺棄的反對襪子沒有打掃 / 甚至沒有房子 / 沒有與有有關的有形 / 寄生牆壁的觀察者 / 沒有在何方 //

星期四, 10月 11, 2007

無題

兩年前的
一份詩抄
終於
收回稿費
三十二行六十六元正
如一次
水文系統的完成
我冥想---
在南方的運動久久沒有下雨
是什麼理由
在缺乏溫度的街頭
設置紆迴的風
是什麼理由
沿著復修首級的嘴臉攀升
梯架的黑木定義具層次的空洞
天空無法收恰
影子亦
無法收恰
直到登陸自己
只有自已
的瞳仁
觀察---
我們就是唯一的辯證
再沒需要抵賴自然

星期日, 9月 30, 2007

修理殖民


  將怪字輸入金山詞霸,策馬追趕二三百年前的英倫殖民規劃史。十二月到孟買做學術報告是個不折不扣的事實,我必須提早抓緊殖民規劃於不同時空的概念擴散與港區的在地經驗,急急如律令

  閱讀「栽種與規劃的英國規劃史」,始知"The Grand Modell"是第一個英式殖民者將規劃的空間管治全球化的原型(archetype),對早期英國殖民地的空間形式及都市化具影響深遠。Robert Home 勾勒這個16世紀的發明,說明當時英倫的三巨頭(Lord Shaftesbury, Benjamin Martyn, and Granville Sharp)如何定下各殖民地的栽殖法則(planting)、操作與各種空間形式的管治含義。

   最多人懷愐卻不知其所來的地理概念,可數到綠帶(Green Belt)的規劃模式。這概念暗藏了春色以外的政治。本身存在的原意,往往是作為軍事角力的緩衝,假設香港在戰後若然失去了戰略意義或地緣關係的不穩定因 素,綠帶在土地資源的考慮下必然殖民者迅速瓜分及出賣。又假設如果香港五六十年代沒有出現大大小小、零零而重要的抗爭事業,若綠帶無法在70年代得到了新 意義的賦與,變成政府開放自然資源來消耗人口的過盛精力的新戰線,敵人由萬里彊土的共產政權轉向殖民地人口的心智及行為......的話,在殖民主義的意 義下,它在香港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條件。在眾多環境學家歌頌綠帶的美麗、生物多樣性、生態價值等,同時發生的是加強了這種規劃管治的正當性,轉移了我們認識 殖民政府任何作為的歷史地理原委。

  這種詹志勇式的反動論調,一如既往的口徑,我謂之「社會問題的綠化轉向」,漂亮而罪惡。

星期一, 9月 17, 2007

飯島愛

我在寫作,同房在看飯島愛柏拉圖式性愛
感覺兩者應該分開好些...
忽然
我倆在msn開始融化,進行學術創作
研究題目
飯島愛 — 一個地理學的觀察

飯島愛的公共空間考
飯島愛的身體地圖
誰的飯島愛?一個批判地理學的觀點

Reclaming 飯島愛, 作為城市的權利

Remapping飯島愛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山雨欲來水土流失
然後
在零晨二時二十分
我繼續寫作

星期六, 9月 15, 2007

說話

  談話令喉嚨很乾,十二小時內走訪四個要思考要說理的場景直到零晨十二時,愈益感覺到依靠口來糊口之救命。畢竟這還是當今人文地理轉化與傳播的要務,沒有物質條件協助,只有意志上的堅持,一種與歷史地理唯物觀相遺背的唯心怪談。做做做,講講講講。

星期五, 9月 14, 2007

社會主義規劃

  恰恰與紅酒地理學相反, 我用了一整天品嚐了一篇有關社會主義中央規劃的城市發展模式的文章。文中Sjoberg 借助社會主義國家戰後的城市發展經歷, 以冷戰格局歷史關係及地理資源局限作決定性因子, 提出了一套社會主義城規在不同時期的空間模型。這樣以歷史關係來描繪空間模型的企圖, 比起入數字出解釋的科技迷信, 令人再找到嘆為觀止的理由。

  另一個重點, 他借力於Kornai 的短缺經濟(Shortage Economy)的概念, 在其上建立分配優次(Priority)的見解來說明社會主義空間區位的估量, 出奇地相容了大部分歐亞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語境 (除了二戰後已高度工業化的捷克外), 甚至找到容納毛澤東與克努曉夫南轅北轍的方針, 那共同的城市規劃的地理策略。

  注意, 蘇維埃與其他前社會主義國域那種前衛的設計理念及先驗性的資源分配, 是資產階層個人主義的城市規劃者一生也無法逾越的,以致現今城市發展願景的討論與未來福利規劃, 這種規劃模式都是最值得參考不過的知識。可是, 社會主義規劃的教育不會出現在殖民大學, 在中大亦是欠奉, 只有浸大地理獨市, 卻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 文憑在上升, 職位在上升, 什麼也沒有降臨。

星期四, 9月 13, 2007

教壞細路

再次重挫傳播的空間結構已經很難, 費時複雜的真相注定不受寵愛, 故事約化為資訊, 我踏上班雅明迷失的路途。說故事的人多麼虛弱。我努力以各種評論分析在報章奪回的話語空間欲達不果, 雜誌上的泡沫影子一下子就取締了討論的重心。
陳浩倫對我說, 我們都是需要活在八十年代的人, 九十年代已是極限。至少, 流行的歌詞還帶點社會性。

Beyond媒體批判的單聲道--- <<教壞細路>>

---
不想再玩這遊戲/ 可否有點新的趣味/ 歪曲是非沒人理/ 新聞最好帶點趣味

污糟邋遢 都爭住播/ 太失敗 太荒謬/
整古做怪 諸多作做/ 你一生 是這樣

你盞(點解)教壞細路/ 腦袋註定發霉
賑災當做節目/ 點解(認真)叫座叫好
---

活在如此看待知識生態的系統, 令人很想立刻將學術拋棄, 返回周朝。

星期四, 8月 16, 2007

「他朝君體也相同」

  謝謝沛兒,我還會以將近力竭的身軀竭力擺脫這血統性的宿命。同時,這亦可能代表一場工運行進的必然,孤零零,手無寸鐵地獨自抗爭。

星期日, 8月 12, 2007

羅永生

  如果羅永生所展示的「勾結性殖民主義」理論,是根植於他對香港戰前的殖民管治與被殖者之間的心態分析,那種底蘊出現百年時空落差的機會,而學術上亦多有一個填充的機會。也許成鄧生所言,我們務須多加審視香港近數十年來的歷史空間結構,帶它們回到現在及未來。

星期六, 8月 11, 2007

問寫說想

  從灣仔到長沙灣,用了整個下午一口氣訪問四位街坊。胃藥使人紛紛欲睡,眼睛還需學習新眼鏡的聚焦,還聽說有一位即將要被訪問的街坊因策劃非法集會而被警方拘捕。今天這個臉容扭曲的世界,將會延續到明天。

  但在其間,我在當夜與一名寫手重覆我一個月前向地理學生重覆的觀察,解釋地理可以提供十種對市區重建的解讀,她聽得很高興,而作為平凡的研究者,聆聽就是喜悅的泉源。

  借了香港批判地理學會的名義,到港大帶一堂通識,考察尖沙咀文化中心的空間設計與群體的空間使用。想不到當時所策劃的活動及知識,最後會得到如此的用途。往往是事後才明白知識的價值,是讀書人自我滿足的空白理論,聊勝於無。

星期五, 8月 10, 2007

學術距離

  Penera Nihal 已走,不過理論上他還沒有走,他的怪笑、怪話柄、與及庶民及殖民的怪理論,聲音還在系內微弱地迴盪,由幾位與鄧生有關的人主演。最後的一頓飯,誰也沒想到別離,因為他從未遠去。

  同日,為了符合十二月在孟買舉行的國際批判地理會議(ICCG)的分類,我忍痛將我的灣仔研究剪裁成一篇攻擊帝國主義的文章,使之能放入「策毀帝國」 (Unbuilding the Empire)的報告類別。研究重點大幅度轉移,變成主要解釋現今世界論述霸權如何藉著空間修辭(spatial vocabularies)的生產在全球建立歐美空間形式的想像,與及其權力在香港及灣仔本土化的歷史地理過程。那些吊詭的西方概念諸如可持續發展、持分 者等,就是今次要針對處理的對象。

  就當是論文研究的開端吧。

星期日, 7月 08, 2007

美女地圖

  鄰居在台灣買了一份報紙作為手信,被我找到了一個女性主義地理學研究者必到,人文地理學必讀的網頁介紹:網站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台灣的美女繪畫在地圖上,讓男性行駛權力,以神的視覺窺伺她們的相片。當然,當中亦不乏一些團年大合照、自拍裸男穿插其中......

  奉淫審處諭:有女性主義傾向、心臟病、及未成年人仕,如非必要,請勿觀看。

美女國家地理雜誌
http://bawbaw.deep.tw/photo_location/?wretch.cc

星期六, 7月 07, 2007

土流

是腳步的激盪

公路中央可信的土流

讓詩增長

它被石牆否認

土木工程署

提供斷頭的直角

它甚至被規劃署 環境局 民政署

氣成陶藝

一首歸納了石頭的微詩

讓詩增長的年代

不曾是

曾司長的年代

星期五, 6月 15, 2007

二讀

一讀、純粹在室友的書架上隨手捻來,再度閱讀對地理學界甚有影響力的米歇爾‧福柯的著作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的中文版---《規範與懲罰》。看過現場版的中世紀五馬分屍嗎﹖福柯的將這種古老而技術上不太可行的「公共景觀」全神地展現在首章首四頁,使精神與食慾為之一振。相對年半前朝讀福柯夕間偷偷落淚的心境,今天像已發展成一種最理性的瘋癲。

二讀、再 拿一本福柯的《瘋癲與文明》,讀後澄清了當時台灣之行對「愚人船」概念上的誤讀---還以為是將所有麻瘋病者捕捉然後以導彈把船擊沈,儘管在日治時代日本 確實這樣對待台灣的病者。實際上,統治者以勇闖新領域之舟---如挪亞方舟般帶有宗教色彩的神聖抽象,使處理模式包裝成一種證明他們接受了大自然的考驗, 從而覆蓋歐洲各城市對窮人、失業者、瘋子被當權者排斥及驅逐的現實。

  第二章「大禁閉」,那種十八世紀的城市運作竟然與今天香港 的情況一樣野蠻。中世紀法國曾頒布敕令,禁止在巴黎市區或郊區行乞,「初犯者處以鞭刑,再犯者男性處以划船苦役,女性予以驅逐」。英國甚至在一份十七世 紀,名為《為窮人而悲鳴》的傳單上,想像自國「正不幸地受到他們的騷擾」,甚至擔心英國不像其他歐陸國家,窮人不可以隨處流浪,因而建議他們應被「驅逐和 運往紐芬蘭以及東、西印度群島。」這讓我想起昔日一座座露宿者之家與及今天香港正朝向的「曼克頓化」,窮人都係唔該番哂大陸,香港唔適合你地。

   照Foucault所言,十七世紀的統治者更加發明了一種新的空間形式來對付他們------慈善院。每個城市都有數間慈善院,政府會將所有無業漢、露 宿者、窮人統統由警察捉進院內進行勞動,勞動的目的幾乎是一種脫離市場運作模式的純粹過程,工作甚至是以幾組囚徒夜以繼日地代替一頭牛去耕耘。這種「無休 上的、不帶任何利益的勞動」正好反映了當時處理這萬惡之源----游手好閒。當時的當權者及資產階級聯盟經已發現什麼是造成混亂的17世紀答案;「是游手 好閒」「消除他們是什麼﹖」「是工作」。

  而今天香港的「扶貧」,按勞工局局長葉生說到要以「就業為主」的論調,均出一轍。

星期日, 6月 10, 2007

保育,在創意的公屋發展史

  別以為官僚就是納悶、守舊、公式的同義詞,多得行政架構內一群聰明指數必須合乎某級數的政務專員(簡稱A.O.)與城中各界專業人士的關愛,香 港政治其實一直以來都具有巨大的創意。就保育而言,這種創造力當然沒有表現在行政機制及處事態度上,但箇中計劃的「問題轉移」、「概念偷換」的政治想像, 經歷過殖民時代不斷的實踐,彷彿已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他們甚至可將本來就是重建的項目謂之「保育」,儘管骨子裡仍然是重建的事。

  我們何不向港英時代最具創意的新市鎮概念取經,或許能為「保育」的認識帶來一點明燈。

創意的公屋殖民史

  作為引言,我們必須清楚香港整部新市鎮的發展史都充滿著一種「對抗性的創意」,它是由民間與港英政府在空間創造的角力中不斷辯證地寫活的。一旦影響到一方的生存或管治,他們的創意就會在瞬間爆發。按此堆理,公屋絕非因火焰或土流而「自然地」開展 (Smart, 2006),這背後涉及殖民政府對戰後香港形勢的持續恐懼,與及對人口問題的政治恐慌。

   殖民者對公屋的設計理念,表現了他們帶著一種殖民的創意具創意地殖民。比石峽尾的臨時房屋還要前期的北角村(已拆卸)與模範里,分明已是一種名實相符的 公屋模範,室內間隔寬敞,空間設施相宜。偏偏殖民者嫌它成本高及「損害市場利益」,結果甚有創見地把英國已經在十九世紀以後已不復採用的H型臨時房屋來一 個時空大挪移,照搬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香港這塊殖民地上,來達至其管治人口的目的。

  直到臨時房屋開始由民間的創意佔據,在各 座內建立了小販群、大排檔各種生存空間,甚至利用公共空間作為反帝反資的連結,成為了當時五、六十年代大小抗爭的歷史底蘊。面對這種管治的失效,政府不能 再寄望能夠在「混雜」的臨屋內進行統一的行為規範,新的空間形式及秩序必需建立。數次秘密來港考察的麥理浩,最終想出了新市鎮模式以抗衡民間的創意,在後 來建立的新市鎮,任何一處也用分區(zoning)的手段劃分,住宅區歸住宅、商業區歸商業、開放空間區歸「開放空間」。這種指示空間的建立令到所有的社 會關係都有系統地按著政府的邏輯去定義,以往的集體關係及連結都在新定義下一掃而空。

複製公屋史的舊區

  繼七十年代後沙田、屯門等創意規劃空間的大勝利,代表著新市鎮內民間創意的消亡。得到八十年代回城計劃 (back to the city movement) 的引領,公屋史上創意的角力正在舊區重新上演。在今天的城市發展中,政府已經擁有製造藝術上最美觀的圖則、技術上更是可行的建築、法律上更像有公信力的條例,以便他在舊區進行一種「創意的霸權」。

  而保育作為城市發展的歷史地理脈絡下一個富有管治創意的概念,歸根究底仍然哈大衛 (David Harvey) 的老調子 ---仍然是資本主義的文化轉向下一種「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


延伸參考

Alan Smart (2006), The Shek Kip Mei myth : squatters, fires and colonial rul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見載信報, 6月11日, 文化保育平台】

星期三, 5月 30, 2007

勞務

睡眠不足,文采失措,經濟桔據,服藥如何,形容無法治安。

星期六, 5月 12, 2007

觀塘城市景觀的秩序與共創

  近年的重建項目令人目不暇給,新設計新概念隨意在舊區天馬行空的描繪,反教人感到困惑及可疑。在這一系列似是美好的城市景觀背後,究竟當中隱含了什麼政治的議程﹖眼前即將上馬的觀塘重建計劃,經歷過跨政權的管治模式,可能就是現今解讀這種城市權力景觀的最佳範例。


權力轉移與城市景觀的重構

  單就觀塘兩幅不同時期的規劃大綱圖,就足以道出香港的權力轉移與箇中城市景觀的關係。一九九零年,土地發展公司《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的規劃大綱圖顯 示,除了公園、商廈與住宅,觀塘市中心更建設一座在報告內沒有充分解說的鐘樓。鐘樓,一座帶有強烈殖民秩序(Colonial Order)的空間形式,其對觀塘的意義,在於向周遭宣示一種工業生產的時間(Production Time),用以改造當時仍然為數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觀塘工人,統一他們的時間觀,使他們習慣活在工業的生產線上的同時,亦企圖在這個五十年代的市鎮再 度宣示殖民管治的權力。

   今天已經商業化的觀塘顯然不再需要鐘樓,取而代之,觀塘需要就如APM那些失去時間的奇觀(Spectacle),讓人在迷糊的商業消費時間 (Consumption Time)中進行商品的祟派。市區重建局近期公佈的重建計劃,更帶有一種中國秩序 (Chinese Order)的暗喻,什麼「地標式鵝蛋型建設」「圓拱型玻璃頂」與「流水式梯田公園」,就似是一些申請加入祟尚建設巨蛋及中式建築的新中國城市的基本前 提。這些新空間結構的想像,彷彿隱含著回歸後香港那種新政治秩序與社會關係建立的意圖。

  城市景觀的變更就如一場跟隨著宗主國的轉移的權力遊戲,新朝代蓋新宮殿,它是專為統治階層往後「更好」管理而鋪上的鮮紅地毯。

景觀作為共創體 (landscape as work)

  是否這樣的政治現實,就代表平民大眾就不能選擇城市的模樣,需要拒絕這樣多餘的希冀﹖近日訪港的文化地理學者 Don Mitchell (2000)卻有另一番理解。他將法國哲學家Henri Lefebvre 對城市本質作為共創體(City as Work)的理念,演繹出其實景觀也需作為一種共創體 (Landscape as Work),意即無論在物質或符號的意義上,景觀都是由人民共同創建的。

  故此,城市景觀必然是一樣公共之物(Public),市民不僅是它的擁有者與使用者,他們更有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去改變它,成為城市景觀的改造者 (Mitchell, c2003)。所以景觀之意義並不在乎供路人欣賞的客體,亦不僅在於公眾使用的權利,同時在於記錄由某地方某群眾共同參與建構與改造社會關係的主體。從這樣的視野察看城市景觀,彷彿為香港城市的陰暗面帶來了希望之光。

    觀塘的確有不少小規模的創造空間(Created Space),某程度上可算是共創體的體現。街邊的出牆鋪、樓梯鋪、唐樓內的伊斯蘭學校、為貧苦租客而建的板間房、天台屋等,都是由觀塘社區自行創造的空 間。然而,這些「自創空間」與以上所說的「共創空間」,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加上政府利用各種形式的勸誘---那些自說自話的民意調查與公眾諮詢,並由一群 專業團體和學術機構護航---令城市景觀由市民定義的想法更愈趨遙遠。市建局重建觀塘的方式,真的能稱為它所言是「社區的選擇」﹖

  或許,我們亦需在迷失了本土與主體的後殖民時代,認真思索一下什麼才是社區真正的選擇。


延伸參考:

Don Mitchell. (2000).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Don Mitchell. (c2003). The right to the city :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見載信報 5月15日 文化保育平台】

星期四, 5月 10, 2007

被blog

研討會的對話被一位馬來西亞規劃師展覽在他自己的Blog裡,包括家庭狀況與學術態度。而"Kim Cheng"這個小子改名換姓後就輕鬆獲得「熱情社會行動者」的美譽。謝。

Students. What is a conference without students, whether they are helping in putting the papers into proceeding, clicking the powerpoints, showing us the way or presenting papers. Or just sitting down and telling us about their lives. Tammy is a passionate social activist,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welfare of the disadvantaged and underprivileged. Kim Cheng is the same.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just going out to work in the business world, discarding their hard-earned knowledge in geography. And they taught me about critical geography. Never heard of it? It's a branch of geography very much concerned with social justice. Using geography to study inequality and to advance their social agenda. These students also make the rounds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both university-funded as well as paying their own way, preferring the more serious ones to those which are merely excuses for professors to meet old friends.

(stopped at 9 am this morning. continuing at HK Airport via free WireFi at 1.30 pm) Wonder why these youngsters are passionate about social justice? Some of them have personal stories to tell. One student for instance has a Malaysian mother who's father was detained during the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Malaysia (but he was not harshly treated). On the paternal side, his other grandfather (who was a scholar) was a victim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Know how much a fresh graduat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makes in Hong Kong? About 10,000 HKD. Looks like a lot but everything in Hong Kong is more expensive. And many young people choose a 'lavious' lifestyle, going to fancy coffeeshops and discos. With that kind of salary they will still not be able to afford an apartment, unless they find a partner to share. I think it was another student, Puyin [ACTUALLY THAT'S MY WORD), who told me that Hong Kong people would like to own cars and to drive, if they can afford it. Perhaps there is a lesson for transport planners too - make it too expensive to drive. Most Hong Kong students would be focussed on getting a degree and then find a job - but of course there are the exceptions like Tammy, Kim Cheng, Puyin and others.

http://kampus-sejahtera.blogspot.com/2007/05/
conversations-over-dim-sum-on-train-and.html

星期二, 5月 08, 2007

Don的故事

  在研討會的lecture hall中,Don Mitchell告訴了三個故事,都是關於城市中的妄想恐懼。黑暗後巷間接的商品化激動、公共空間的「合法」私有化、與空間情況呈現 (representation)的政治,以上三個以唯物文化角度出發的小故事,讓他超越一種忽略社會不公的研究方位,鞏固了他所言「文化戰」的論點。同 時,他把城市中人類的心靈狀態放在資本主義的異化過程理解,解釋了現今美國甚至全球的資本城市內人民的心靈恐懼與相應的空間變態。空間變得階級化、私有 化、"No Trespassing"。他在Keynote Speech最後部分邀請各位爭取城市的權利,來治癒社會內妄想恐懼的基因。

  在研討會的lecture hall以外的茶水部、晚飯桌與廣州的街道上,Don Mitchell帶來了另外三個故事。我對他宣傳我們一個類似ICGG的組織HKCGG,一起取笑了一名不知道Don Mitchell是一名運動型學者而在會上公然宣稱他是一位theorist 與是他的朋友的某某。晚飯桌,我們約定了Don坐在附近,他肯定了空間故事的切入,也鼓勵我們隨時加入人民地理(people's geographies)的行列。他亦幫我澄清了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人民地理、勞工地理(labor geographies)與工人地理(working-class geographies)之間的微妙分野。在考察團的午飯,我們同台完成了已被廣東化的川菜,大部分學者感覺良好,Don Mitchell在消化的旅途上對我說:"I'll join any conference and trip that is organized by Wing Shing."希望他會再來香港。

   在研討會的lecture hall以外的茶水部、晚飯桌與廣州的街道上以外,Don Mitchell 是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的頭目。他抗拒政府與資本不同形式的暴力與訓令同時訓令自己的生活,以使他的生命能更有效地朝城市權利的追求去發揮。他將整個 Department八至九成的教授與半數的學生都激進化(radicalize)、或進化,集結力量對現今社會作出嚴厲的批判。

  學術很需要成為政治,只因學術本來就是政治。他勉勵了我們的工作,勉勵我們繼續hkcgg的學術任務。

星期二, 5月 01, 2007

《超越亞洲城市空間》

愈來愈懂得一些需要短時間內宣傳話語的創作,段落開始變得流水。

就在這兒順道短宣:

《超越亞洲城市空間》

  城市的空間不單是由與政府共謀的規劃師, 建築師, 地理學者, 地產商整個統治的體系所建設的, 縱使龐大與不可逆, 我們亦可以發現人民建構城市, 空間, 地方, 身份的力量與創意, 亦是城市處處可見的現實。同時,在一個以西方學術架構局限下的知識,亞洲許多地方由人民以生命實踐而創造的空間(people's space),往往未有給予充分的重視與表現,引致許多具參考性、前瞻性及地區性的空間創造及城市抗爭, 都在學術架構與現實環境中被忽視。

  就此,香港浸會大學將舉辦一連三天(五月三日至五月五日)的研討會,假林護國際中心舉行,雲集香港, 日本, 台灣, 斯里蘭卡, 印度, 巴基斯坦,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 中國, 以色列, 美國各地學者共同針對亞洲城市不同語境下的民間實踐,希望藉此強調出 市民空間與亞洲的實踐與知識之重要。

以下是研討會的精選 :


五月三日 May 3

-----------------------------------------------------------------------

Syracuse University的文化地理學者Don Mitchell 9:40-10:45 (WLB 204)

關鍵詞: 城市權利, 公共空間, 西方

Paranoia, Pretexts, and Public Space: Rethinking the Right to the City
Don Mitchell, Syracuse University, Syracuse, NY, USA
-----------------------------------------------------------------------

斯里蘭卡學者Jagath Munasinghe 2:15-3:45 (WLB 306)

關鍵詞: 市民自治, 小鎮規劃, 斯里蘭卡

Self-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The Case of Small Towns in Sri Lanka
Jagath Munasinghe, University of Moratuwa, Sri Lanka
-----------------------------------------------------------------------

五月四日 May 4

-----------------------------------------------------------------------

港大與科大的司徒薇, 陳允中 8:15-10:30 (WLB 306)

關鍵詞: 社區網絡, 舊區保育, 香港, 城市抗爭

Preserving Social Networks or Business Networks?
Rethinking a Preservation Movement in the Old District of Hong Kong
Chen, Yun-Chung, HK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zeto, May Mirana, Dep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 梁漢柱博士 11:00-12:30 (WLB 306)

關鍵詞: 群體建構, 香港

Constructing 'Community' in Hong Kong:
The Story of a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 and its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Projects
Leung Hon-Ch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學系 Nihal Perera 11:00-12:30 (WLB 306)

關鍵詞: 亞洲規劃, 城市主義, 庶民研究

New Directions in Asian Urbanism and Planning
Nihal Perera, Ball State University, Muncie, IN, USA
-----------------------------------------------------------------------

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孫哲博士 4:00-5:30 (WLB 306)

關鍵詞: 中國, 地方, 身份, 公民, 中產階級, 上海內城區

Place, Citizens, Ident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ty in a Middle-Class Gated-Community in Inner City Shanghai
Sun Z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發展中的抗爭: 下層的聲音 6:00-7:30 (WLB 306)

關鍵詞: 灣仔利東街, 荃灣重建, 行動組織, 城市抗爭, 基層聲音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in Hong Kong: Voices from Below
1. H15 Redevelopment
2. Tsuen Wan Redevelopment
-----------------------------------------------------------------------

五月五日 May 5

-----------------------------------------------------------------------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學系鄧永成博士 9:15-11:30 (WLB 306)

關鍵詞: 中國規劃, 城市公義, 廣州, 城市化, 中國農民, 土地權利

Justice and Innovation: Land Rights Negotiation by Peasants on the Fringes of Guangzhou
Li Lixun, 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Wing Shing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nne Haila,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一群大阪城市大學的地理學者 9:15-11:30 (WLB 306)

關鍵詞: 公共空間, 木屋, 日本, 生活空間

The Struggle Against Loss of Living Space: Squatter Resident Practices and Local Politics in Postwar Japan
Takuya Motooka, Toshio Mizuuchi, Urban Research Plaza, Dept. of Geography, Osaka City University, Japan
-----------------------------------------------------------------------

以色列地理及環境學系Oren Yiftachel 3:00-5:00 (WLB 306)

關鍵詞: 亞洲城市, 社會公義, 政治地理

Transforming Asian City: Lessons and Reflections
Oren Yiftachel, Ben Gurion University, Isreal
-----------------------------------------------------------------------

現在HKCGG 誠邀各同學參與是次研討會, 在準備考試之餘同時發展另類的學術空間。

星期日, 4月 29, 2007

對不起,觀塘是平的!

---市建局觀塘市中心重建之三圖考

   長期活在自說自話的民意調查、短路的公眾諮詢、與及由一群專業團體及學術機構護航的日子裡,觀塘的重建區內,各種差異的聲音經歷一整年的煎熬愈益變得平 靜,市民亦在資訊傳達的影響下,重建一事也漸成平常與必然。平安的日子已經過期,市建局終於在4月23日正式啟動了法定規劃程序,堂而皇之地在這個學術 上、技術上、論述上及戰術上都已四平八穩的情況下降臨,炮製了一份不是你的選擇或者我的選擇,甚至不是市建局它的選擇,而是「觀塘市中心重建規劃設計:社 區的選擇」的法定藍圖,使不少地區團體及等待重建良久的業主最疾厲地歡欣著。觀欣的情緒等同去年Thomas Friedman 在其書《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地理大發現一樣:「在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地球是圓的;今夜我在床上對著我的妻子說,親愛的,我發現世界是平的﹗」2007年4月23 日,市建局就儼如一架形而上的推土機再度回歸,以一系列光鮮奪目的圖像全面踐過佈滿差異的地理格局,親愛的暗示給市民:觀塘是平的!


總體規劃大綱鳥瞰圖考

Source: 市區重建局官方網頁
http://www.ura.org.hk/html/c1002072t225e.html

   這份「社區的選擇」的藍圖的理念與神髓,充分反映在市建局就是次藍圖所設計的附件圖像上,圖像中「平」的概念亦是藉此顯示的理念與神髓。首先,整份藍圖 最讓人矚目的地方,必定是這張市中心「總體規劃大綱圖」(圖一)。在這幅藍圖內的世界,我們只能擁有一種思考角度,以神的視野(God's view) 鳥瞰一切。我們除了能夠看到一些歐幾里德式弧線與沒有高度感覺的地形線之外,什麼將會變成私人會所或者公共公園,那裡有高樓高度有多高,我們亦無從稽考。
  
  市建局使用這種平面呈現背後的理由,很可能與地積比(Plot Ratio)政治有關。規劃圖中,大則師出奇地將鄰近的月華街遊樂場巧妙地劃入整個觀塘K7 的計劃中,令人懷疑市建局是否企圖把月華街遊樂場能夠節省的地面面積,轉移給發展商蓋建更大面積的甲級商廈與高尚住宅。這不僅是以公共空間作為手段,去提 高商業利潤與為地價服務的環境外觀,同時亦與市建局把玩社區建議「樓宇高度適中,以騰出地面上更多公共空間」的邏輯恰恰相反。

   比對早前觀塘的總體規劃大綱圖,這幅圖內的光線投射角顯然作出改變,刻意由之前日落西向的陽光改為一種南方的日射。前圖與後圖的感覺,分別在於前者深色 的影子可反映大廈的高度,而後者的影子卻顯得虛弱而蒙濃,甚至有五至六座建築物的影子不合比例地大大縮短。建築物變平了麼﹖對,市建局已「平衡」各方面的 意見, 「以及小心衡量市建局可承擔的財政風險後,決定調低發展密度[由7.98倍]至7.5倍‧‧‧這個比率已經是市建局本身可以承受的風的極限。」但這數字的 意義並不在於減低了0.48倍,而是在於減低0.48倍後整個規劃形式內如何影響此藍圖確實的形式,驚訝的,影子成為無用的路標,我們的知情權繼續被玩褻 和忽略。

  在這種失去高低觸覺的地理,我們除了得到一張平面圖,還可以得到什麼資訊﹖還有什麼確實的空間資訊可作閱讀,讓我們可從地圖裡領悟出地圖下方所謂「建築物空間分佈妥善,令景觀開揚及空氣流通,達至優良效果」﹖


側目凝視圖考

Source: 市區重建局官方網頁
http://www.ura.org.hk/html/c1002072t225e.html

   另一幅圖,是一幅必須要「側目而視」的畫像,才能表現出市建局所謂「富有現代感的流線型設計,令?敞的文娛廣場和多用途社區大樓更為突出。」不過,別以 為顯示另一種角度就能讓人多了解整個發展計劃,背後估計將會用作商廈或住宅的樓宇仍然被「輕描淡寫」,建築物的高度仍然是謎。

   圖中一系列的設計例如「鵝蛋型見用途活動中心」、「圓拱型玻璃頂」、「三成的綠化覆蓋」等,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一、這些東西真正是居民所急所想嗎﹖抑 或是一部分被邀請出席的權威「公眾」將社區聲音覆蓋的把戲﹖二、所有東西都只是「概念」,未必是終極的空間形式。就以與此項目相類似的荃灣七街重建項目的 經驗來看,最後的藍圖往往被受發展商更改,所有的「建議」都可以一朝卷甲,流水瀑布梯田公園鵝蛋建築圓拱玻璃,都可以在資本家腦袋內一瞬間移平。當然,市 建局的目的不僅在於吸納民意蒙混過關,攸關重要的,是藉這些人見人愛的圖像合理化及誇大觀塘K7項目300億的重建成本(相對於荃灣七街的十多億),從以 在日後的話語權上獲得更多「技術上與財務上的不可能」。

「街坊街里」社區想像圖考


Source: 市區重建局官方網頁
http://www.ura.org.hk/html/c1002072t225e.html

  在以上天圓地方的建築想像過後,市建局更為我們設計觀塘未來的社區空間。龍炳頤教授稱市建局已平衡各方利益,提出「跨階層、多元化的社區和商住設計,既有現代化的布局,亦有平民化的街道」。此「街坊街里」圖就是明日「平民化」的街道的面貌。

   但細看這幅「街坊街里」圖,將社區關係簡略成一種消費空間下的客戶關係。由本來以居民、小商戶為首的「重建主體」,抽空成以綠色、消費者、大招牌為核心 的重建主題。把各種產業關係下僅餘的生存空間(space of survival),例如出牆鋪、樓梯鋪、唐樓內的伊斯蘭學校、為貧苦租客而建的板間房、天台屋等創造空間(created space),再生產成另一種以發展商為大業主,所有店舖都成為了租客的社區關係。在這種「沒有街坊的街坊」內,使用價值就是純粹的交易價值,所有人都是 街道上的過客,沒有以往小商戶的日常生活及與「街坊」金錢以外的人際關係。

   我們是希望觀塘社區具有車仔麵和叉鵝飯一類的「平民特色」,抑或是居民與商戶最平凡的生活權利﹖當觀塘重建改變了區內的產業關係(property relation),觀塘未來的社區會變成什麼模樣﹖或許市建局仍然會花言巧語:「既有現代化的布局,亦有平民化的街道」,將這種「跨階層」的平等謊言告 訴在一種抽空了社區關係的空間建築上。亦即是說,觀塘雖然是貴的,也是平的。

總結

   Henri Lefebvre (1976) 說過,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存活過百,在於他懂得「佔有空間」、「生產空間」(by occupying space, by producing space)。而市建局這部城市機器也佔用了觀塘,並以生產Lefebvre所說的抽象空間(Abstract Space)作技倆,利用圖象和語言、選擇性的民意及選擇性的歷史,把一些日常生活的社會關係,抽空成純粹的交易關係。恰恰就是這種抽象,使未來更易受操 縱,市民更易遭欺瞞。而作為「平民」,我們必須強調那些被邊緣化的異質空間(differential space),作為抗衡市建局這種強大的、多麼能夠讓人產生同質妄想的抽象勢力的其中一種策略。

而市建局將會在可見的未來繼續告訴我們:觀塘的昨天是平的、今天是平的、未來也是平的,對不起,觀塘是平的!

-------------------------------------
參考書目

Friedman, Thomas. (2005). 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Lefebvre, H. (1976).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F Bryant, Tran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星期三, 4月 04, 2007

回憶

噢,我文章的最後一句被刪除,那是我其中一位喜愛的地理學家的引句。

Susan Buck Morss 對班雅明有以下的評價:「班雅明堅持:“我們必須從我們父母的世界中甦醒”。但如果家長就是這樣教導著我們的,我們還可以對我們有什麼盼待﹖」

-- David Pinder, 2006, p.234

星期二, 4月 03, 2007

出賣權利的城市

各位朋友:

   若要返回城市一種簡單而陰暗的本質------城市就是資本累積的場所。我們會醒起,無論是山谷與河川、人情與尊嚴、小童與女人、兒子與母親、人才與垃 圾、具生產力的與具破壞力的、憑証與風險、藥物與細菌、道路與家園、肉體與身份,無論在任何時間與地方,什麼也可在城市的廣場變成什麼形狀的商品,等待著 富有和自私的誰將誰私有。

   但是,我們若是返回城市另一種被遺忘的本質------城市就是一所共創體(city as oeuvre) ,是故城市是由集體共同鑄造的,是故空間是共同使用與擁有的,這會否有助我們拾回一點對現代城市的希冀﹖

   作為一名新經濟文化地理學者,Don Mitchell 在他的書作《The right to the city :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中,點出了公義淪亡的西方現代城市如何透過法律、管理、媒體論述等形式毀滅空間,同時帶出權利討論及社會公義的重要。就在他五月初來港之先,我們抽了書裡其中一個重要篇章《Go Again to Hyde Park 》作為閱讀,以全英國最大的公眾地方海德公園內露宿者使用空間權利被逐步「出賣」的例子,來審視及研討整套城市、權利與公義的理論架構。

請記住以下資料:
日期:四月十四日(星期六)
時間:二時開始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善恆校園溫仁才大樓903b (OEW903b)

歡迎各位朋友參與,共同尋找出賣城市的兇手。

-- Hong Kong Critical Geography Group

http://www.hkcgg.org

星期六, 3月 31, 2007

我的規劃時代

  明明城市規劃就是一項「意義的預期」、「顏色的報告」和「一種偏於線性傾向的行為」,今天帶了一組城市規劃的課,卻忽然感到一種不能預期及報告 的不經意。忽然發覺,在兩年多規劃文章的浸淫下,我已將自我意識大幅改造,語言愈來愈火星,意念愈來愈希臘。可能商學院會告訴我這是勞動分工的進步結果, 或者母親會說是成長,又或者,是Matrix 角色會說的回歸母體。但對我言,我從中找到一百塊更(乎合/不乎)現實的地平面,每天享受刀鋒高頻地切割腦袋。

  更甚,今天我還開始為學生植入地平面,他們在懷孕,我在生產他們的地理。

  人口組群已經不同。比較我年的同學,學生已能聰明地發芽,很快學會了閱讀學術文章、表達、批判思考的技巧,真正活過所謂「大學生」的身份。這是我活在大學二年時無法盡情經驗的事。

  在規劃他們的地理想像之際,我的規劃時代已經過去。他們在閱讀及討論中的興奮,我已無法被邀請。

  及後,我眼望討論室的天花板,獨個嘗茶來消化病容。

星期日, 3月 25, 2007

練習簿

地理小王子練習簿

------------------------------------------

帶琉璃冠冕 |戴學術晃子

趁黃黃被肩 |趁形勢反智

到繁華市面 | 倒市場的米

  dull 一個圈| doubt 一個先

巡視半天 |歧視半天

你留連商店 | 你留連歷史

我環遊花園 |我環遊地理

搜索祺袍兩段 | 批判情懷兩用

花開兩邊 閒話兩端|權力一邊 剝削一端

願奇異恩典 像碎片 | 願另類空間 像刀片

天天發現|一天降落

幸福體驗 留下愛惜保存 | 去蕪存菁 留下銀幣保存

午間小聚 來做美點 | 打劫銀行 一起盤點

啦 啦啦啦啦 |啦 啦啦啦啦

啦 啦啦啦啦 |啦 啦啦啦啦

留連在花園春色亦在髮端 |蟲卵在花卉蜘蛛亦在擴充

薔薇杜鵑都想遍抬頭發現 |城市天空雖小卻抬頭發現

地方天圓 |天羅地網

誰讓我掛牽 |十字被掛起

星期四, 3月 01, 2007

小爭執筆錄

今夜七時至八時三十分:有兩個BB啀交。事情緣起:有位范私拉帶了一個童年時代已經厭惡烏托邦的曾小朋友與一個自以為靠普選就解決所有問題的梁小朋友開派 對。事情發展:在800多名家長從旁悉心地協助下,兩個BB分別就派糖果、派利是、派別等議題在派對互罵,一個嬲飽飽、一個寸寸貢。事發原因:兩位都是嬰 兒級派對動物。結局:兩個BB握手言和,以范私拉作為背景。影響:800多名家長鼓掌嘉許,觀看現場直播的感到為之一快。關上電視,地球依樣旋轉。

星期日, 2月 25, 2007

粉飾太平之二

  近期的公屋新聞,總有一宗在左近。先有具地方特色的社區主義公屋外觀的粉墨登場,又有房署在公屋 範圍內意圖實施全面禁煙的建議。照上一節的分析,這場公屋管治的「美化轉向」就是一群飽食終日的中產玩意之一,上岡一點來說,這就是一場階級戰II,一群 以為自己好helpful會關懷弱勢同時幫政府打工的專業管理人士或者中產vs價值與訴求被扭曲的城市低下層。

  如是者,綠化公屋外牆又是一門揉合了類似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論述與專名及不明專家妄語的政治經濟學。香港地理學的學界權威Chair Professor-詹志勇座位教授,再度出來代表我們,為公屋外牆綠化解話。解說一;他以一種階級歧見批評當今私樓花園的綠化程度「還不及」公屋屋苑的「諷刺局面」,暴露了經濟分層思維。解說二;究其原因,他指由於私人發展商盡量擴大建築面積售賣,而房委會則「沒有利益包袱」,社會科學概念近乎零蛋。在此希望與他一樣社會科學不合格的記者朋友在炮製一些社會時事新聞時別盲目相信權威,找學者要找對對象。

   這位專家突然在新聞之末再度現身,以似是總結的語調估計綠化外牆可為公屋居民每年節省多達一千元的電費。這立即將一項本來很純粹的行為急遽變成一場政治 玩意,將那本來可用作其他用途的億元公屋資金用作居民向窗外看不到的外牆綠化然後對居民說你賺了錢。我想不到有另一個更假設性或更硬套的總結可作出取代。

  當然,比起內地部門視環保綠化為一條不可多得的貪污渠道,香港似乎「文明」得多。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面對綠化,內地明目張膽的貪,而香港則用來粉飾再靠專家粉飾再被新聞再粉飾。香港二十年來最好,天空火樹銀花。

星期三, 2月 21, 2007

赤口

  寫沙田價值寫到江郎才盡,甚至想跳進金魚池企圖溺死於浸大。赤口果然是赤口,就連一點批判思想也不能犯上。

   扭開新聞,粵港空氣污染的環境問題再次被尺度政治(multi-scalar politics)轉移視覺,變成了今年大熱的全球暖化問題。單就全球暖化是否人為的議題本身就涉及龐大利益,無法分得一杯羹的俄羅斯學者一早經已批評西 方的科學家正為每年可愈數億的研究費用,利用西方的科學知識生產模式不斷製造恐慌及所謂科學證據。Daivd Harvey 在《自然與人類的責任》亦猛烈評擊自然學者將人類與自然二元化的現代性理解,不停強調「人」對「自然」的損害,導致將核心問題邊緣化。他認為人本來就是自 然的一部分,這一人地觀需要我們以多一點辯證來了解身邊環境,由自然到社會,來梳理箇中的關係(web of life)。

  在有中國傳統背景的香港,本來有道 家辯證法就能很快地將些類陽謀識破,可惜人就是不用腦,或被電視機洗腦,盲目祟拜那些南極雪崩影象、巴先與已被"專家"證實的天文數字。更嚴重的是,香港 的可持續發展討論幾乎都被自然人士脅持,鼓吹環保卻又不爭取環境公義(environmental justice),勿論社會問題。少去一次南極少破一次冰,可能就已經減去許多冰塊流失的機會,卻有前往南極破冰的五位大學生說,可以將全球暖化的訊息帶 回香港(嘩,多謝哂,不過我諗0係香港既我會feel 到全球暖化多過0係南極既你)。在失去全方位羅盤的世紀,既然大家都是那麼喜愛活在這種資本主義勞動分工的計謀裡,你談你的,我做我的,社會將會被戴卓爾 夫人的烏鴉嘴說中,變成一個只懂得自言自語的個體和個體。

  殊。赤口,都是收歛一下。

星期一, 2月 19, 2007

Global Class的狂想

在903觀看電腦的日子,最多的時間懸掛在903密室之中的會議密室,一處受一幅2m乘2m全境 GIS香港地圖與另一幅90年代不合比例的偽船隻自由穿梭維港北岸的平瞰圖兩路包抄的話語空間,結構上難以達至一些非香港研究或非珠三角話題的共識。每次 略過以海洋為主的它,超音波客機總在陸地為它添加一些潛在管治者的指紋及具私有化慾望的口沫。得碩以來,父親首次評價我的學業:平時好多都去執石頭,去郊外睇下0的生態環境,都唔錯丫。孩兒不孝,不幸地,並無數據分析能證明我能夠成為一個可解決新年氣溫反常,或從岩層推測香港地震感知情況空間分佈的自然地理學家。或許,最多只能成為城市花崗岩學派研究者,一位終日坐在冷氣房說話閱讀、畫圖寫字的書呆子。

如果社會都患上了階級向上流通的妄想症,就請狂想我就是那些所謂終日在冷氣機艙睡眠多於在香港的global class的一員吧。

星期五, 2月 02, 2007

粉飾太平之一

  學術界(at least 香港研究)已經普遍認同,香港的公屋不是 Manuel Castells所言是一種福利或社會成本(social cost),而更似是一種殖民式管治(colonial governance)。回歸,對公屋而言,只代表了管治模式的演變,並不代表會尊重當中每一戶主體及其權利。

  而今天,城市有資本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 of capitalism),公屋更有管治的美化轉向(beautiful turn of institutionalism)。房署正進行粉飾工程,花費億八在部分公屋外牆畫些彩虹與熱帶魚,彩虹村畫彩虹、瀝源村畫遇溺完的魚、天水圍畫玩降落傘的家庭、石峽尾畫火(後兩者屬自由對白)。那群外牆粉飾專家小組希望將千篇一律的公屋設計繪上特色圖案,籍以「提升歸屬感」,使之「成為地區地標」。

啊,那是什麼的一種次世代浪漫主義﹖﹗

   所反映的是房署內開始由一班迷信以design去處理問題的專家上莊,一方面將它們專業的設計空間想像美其名咨詢實際上硬套在一群不懂反抗的居民的生活 上,另一方面,以亞洲國際都會的圖騰號召全港的公屋居民集體響應同時轉移了箇中病態的管治及社會經濟問題。最諷刺的是,他們居然相信整容可以醫暗瘡,借粉 飾外牆去解決本來公屋本身的結構或後結構企圖---自我監察---引申而來無歸屬感的後遺。

  這種反智,是作為每個公屋居民都應該憤怒的理由。